】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新發展格局促進大灣區創新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0-10-27 08:44:57


  中評社北京10月27日電/構建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一次影響深遠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引。粵港澳大灣區要保持並進一步提升自身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需要充分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協同共進,成為促進內外聯動、配置內外市場、利用內外資源,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戰略選擇

  廣州日報發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劉偉、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符永壽文章表示,構建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國際國內發展大勢,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新形勢下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大部署。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更好擴大對外開放的內在要求。只有立足自身、以我為主,才能贏得主動,推動構建更加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因此,新發展格局應視為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新號角、再動員。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國際化水平領先的經濟區域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在中國推進形成新開放格局中地位重要、任重道遠。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擔負著支撐引領的重要作用。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對新形勢、新環境、新階段、新變局的綜合應對,是統領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大方針,大灣區重任在肩。一是新發展格局吹響了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號角,促使大灣區進一步發揮其經濟發展水平全國領先、產業體系完備、集群優勢明顯的顯著優勢,為中國各地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示範引領。二是新發展格局適應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新變局,要求大灣區作為中國對外開放排頭兵、前沿地,進一步革新“前店後廠”國際分工參與模式,持續加強產業創新與轉型升級,不斷提高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盡快成長為世界級產業集群高地,當好中國經濟內循環與外循環的重要接口,為國家構建對外開放新體制提供支撐。

  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

  文章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給大灣區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構建新發展格局重要決策部署為大灣區建設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一是指引我們科學應對風險挑戰,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快發展立足國內市場的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要求我們既要以開放、合作、共贏胸懷謀劃發展,又要補齊相關短板,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構建強大的內循環,實現內外循環相互促進。二是指引我們更好統籌處理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關係。既為大灣區加快推進投資便利化、貿易自由化,促進人員貨物往來便利化,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提供重要遵循,又為大灣區攜手擴大對外開放,打造“一帶一路”建設重要支撐區、全面參與國際經濟合作、開拓國際市場提供明晰指引。

  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破解供給結構問題。產能過剩、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平衡不匹配恰是大灣區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大灣區進一步推進實現任務目標提供新契機、新助力。一是促使大灣區堅持創新發展之路。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需要進一步提升區域內生發展動力、發展活力、創新能力,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二是促使大灣區化解制約發展的痼疾。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經濟運行中仍存在的供給突出矛盾。優化產業結構、順暢要素流動,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新興產業和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數字經濟、現代服務業發展。三是加快推進新基建。“雙循環”互促是大灣區搶抓第四次產業革命帶來的新基建、新投資、新就業、新消費的發展機遇。新基建的主要領域都是大灣區的優勢發展領域,發展這些優勢新領域對於推進形成新發展格局意義重大,也有利於提升大灣區參與外循環的競爭力,有利於保持大灣區經濟開放性與創新力。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