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花邨的出現,全因港鐵港島線選擇由筲箕灣經白沙灣到達柴灣終站,因需要填海而產生出來(圖片來源:大公網) |
中評社香港10月18日電/據大公報報道,合共50座的杏花邨於1986年至1989年分階段落成,共有逾6500個單位,屬港島區其中一個大型傳統屋苑。由於該屋苑位於海岸旁邊,景觀開揚又有無敵海景,環境清幽,因此從發售樓花到落成入夥,數十年來深受中產人士歡迎。
港鐵早年興建港島綫,海灣填海并打造成大型屋苑。杏花邨所在的地方,原為柴灣東北角的小海灣,名為白沙灣(Pak Sha Wan);該海灣本是一個石灘,在上世紀的英國軍用地圖中,標示為鯉魚門灣(Lyee Mun Bay)。1970年代港鐵發展港島綫,由筲箕灣經白沙灣到達柴灣終站,并在海灣進行填海,建成柴灣車廠及在上蓋附近區域發展大型住宅項目,并設有一車站。當年曾考慮將車站命名為“白沙灣站”、“柴灣碼頭站”或“柴灣北站”,及後因屋苑定名為“杏花邨”而落實稱為杏花邨站。
尊重傳統 逢“四”不取
本港機場未搬遷至大嶼山前,位於九龍城區,飛機進出香港航綫涉及港島、九龍及新界的領空,因此樓宇建築高度受到限制。根據建築圖則,杏花邨因興建時屬舊啓德機場飛機航道之下,所以除了少部分座數外,大部分樓高皆不過20層。
杏花邨按不同座數分為“上杏”、“下杏”及“杏花園”三部分,屋苑內設有大型商場、街市及康樂設施等,自成一格。礙於中國人都對八字的特殊喜惡,例如鍾愛“8”因取其諧音“發”,但對於“4”則因諧音與“死”相近而讓人避之則吉,因此杏花邨在興建時,發展商也特意不設第14座和44座,而且每座亦不設14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