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報告指近五成港初中生新聞參與缺獨立判斷
http://www.CRNTT.com   2020-10-07 13:39:48


  中評社香港10月7日電/據文匯網報道,近日發布的2020年《青少年藍皮書》專闢章節細析香港青少年互聯網使用情況。報告稱,社交媒體正在迅速取代傳統的印刷媒體,成為香港中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但研究顯示,接近五成初中生不知道社交媒體會用算法幫他們篩選新聞,其比較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並且在新聞參與中缺乏基於證據推斷的意識。研究者指出,有必要從初中階段開始把信息素養教育作為一個獨立的必修課,使香港學生及早了解傳統的新聞生產過程和新媒體技術的運作機制,意識到算法有可能會操縱觀點、導致片面的事實、固化“信息繭房”,這有利於使青少年乃至全民更有效地關註和參與社會議題。

  藍皮書由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社科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而“香港青少年互聯網運用現狀”章節由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趙萌萌主責。

  報告指出,當前,10-24歲的香港青少年已成為信息技術的主力用戶。10-14歲群體懂得使用電腦的比例已達100%,擁有智能手機的比例已超過80%,而15-24歲群體的智能手機擁有率也近乎100%。幾乎所有的青少年都已成為網民,無論使用電腦還是移動端。在所有年齡段中,15-24歲的青少年每周平均上網時間最長,達近40小時,日均超過5小時;10-14歲未成年人日均上網3個多小時。

  社交媒體正在迅速取代傳統的印刷媒體,成為中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值得關註的是,隨著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算法已滲入新聞生產和分發的各個環節,雖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也方便了用戶的新聞參與,但也重新定義了信息篩選的“把關人”,由此產生“算法霸權”。

  該報告稱,37.1%的香港學生不知道社交媒體會用算法分析用戶偏好而篩選新聞,其中12-14歲的初中生占的比例更多(44.1%),他們獲取信息的動機更多地來自外部,評估信息時也更多依賴父母、教師及同齡人的意見,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並且在新聞參與中缺乏基於證據推斷的意識。相比之下,高中生更關註信息可信度,表現出更強的認知需求,也更能意識到新聞推薦算法的潛在風險。此外,香港青年協會(2018)對中學生的調查也發現,有近半數的學生在點讚、轉發或分享資訊後,也沒有發現該資訊是假的或是抄襲的,還有超過1/3的學生表示資訊的趣味性比真實性更重要。

  初次上網呈低齡化趨勢 “因上網導致與父母爭執”比例激增

  據報告,香港青少年上網時間過長的現象近年來也有低齡化和愈演愈烈的趨勢,而因使用互聯網和電子屏幕產品而衍生的問題也有惡化趨勢,其中惡化程度最高的一項是“因上網或使用電子屏幕導致與父母爭執”,在小學生中升幅達11.5個百分點,中學生升幅則為6.6個百分點。

  報告援引香港衞生署的調查(2018)指出,超過1/3的中學生每天上網3小時以上,而每天上網3小時以上的小學生比2014增加了3倍。青少年對互聯網及智能設備的使用也衍生出很多社會關註的議題,如網絡成癮、身心健康、人際及親子關係、生活滿意度、信息素養等。

  衞生署還訪問了482名小學生、80名小學生家長和684名中學生及641名中學生家長,以了解中小學生使用互聯網和電子屏幕的情況。調查指出,中小學生因使用互聯網和電子屏幕產品而衍生的問題有惡化趨勢。與三年前的調查相比,惡化程度最高的一項是“因上網或使用電子屏幕導致與父母爭執”(在小學生中升幅達11.5個百分點,中學生升幅則為6.6個百分點,其他增幅較明顯的項目是“減少睡眠時間”(小學生升幅10.2個百分點;中學生升幅4.3個百分點)、“日均上網3小時以上”(小學生升幅9.9個百分點;中學生升幅3.6個百分點)。

  報告指出,對於作為“數字原住民”的青少年來說,他們出生於網絡世界,在無處不在的信息技術中成長,對互聯網有天然的依賴,互聯網也自然成為青少年社會化的新途徑。雖然由此衍生出一些不良影響,但也不必過分擔憂和拒斥。當代的很多青少年問題不單是互聯網的產物,而是社會性的問題,需要家庭、學校、業界、政府及社會服務機構合力創造一個更健康的社會氛圍,加以有效引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