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麗蝶變予人啟示 作家公益項目在京展示
http://www.CRNTT.com   2020-10-01 12:43:48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黃傳會,30年前曾為創作希望工程題材作品《托起明天的太陽》深入中國貧困山區,“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在沂蒙山區的一個小山村,老師問孩子們長大的理想是什麼,他們的回答還僅僅是——放羊、種地瓜……如今,同樣是偏遠地區的陝西佛坪,孩子們已經向往成為科學家、宇航員和音樂家。這些都是精准扶貧為山區孩子帶來的自信,我從他們身上也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

  “‘扶貧先扶志’在李曉寧身上體現得十分明顯。他打破了陳舊的思維模式,別人養肉羊,他養奶羊……”在散文《送平安》中,山西省作協副主席葛水平記錄了不久前到陝西銅川耀州采風時的所見所聞,講述了一個個精准扶貧的故事。

  包括這些作品在內,采風活動期間,一批作家撰寫發表了文學作品40餘篇,舉辦了12期文學課堂並錄制成視頻播放,邀請了100位作家每人為貧困地區中小學生及文學愛好者推薦圖書,中華文學基金會“育才圖書室”工程配合“村暖花開”采風團活動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送去圖書和書架。

  事實上,扶貧不光是收入數據的上升,也代表著心態的轉變。作家紀紅建隨采風團到江西尋烏進行采風,有感於當地果農實事求是、奮鬥不息的精神,她援引了當地胡大姐的一番話,從中不難發現果農的種植思維愈發科學——“我們這裡是東江源,為了保護水質,對種植果樹有控制,不能像過去漫山遍野地種植;二個是我們是家庭種植,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和果樹種植規律,不是種植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種好種精。後山上的臍橙樹已經掛果了,我一個人忙不過來了,今年秋天,我老公就會回尋烏,不再去深圳打工了,我們一起種植臍橙。”

  “這片多風少雨的土地,只出產裸燕麥和馬鈴薯,都是低產作物,儘管臉被風沙打成了栗子殼,腰累成了嶙峋彎曲的樹,一代代農民還是沒有辦法從土地里刨除溫飽來。”作家艾平隨采風團來到內蒙烏蘭察布北部的察哈爾左翼後旗進行采風,有感於當地居民生活及精神狀態的蛻變,在作品中忠實記錄了中國鄉村的美麗蝶變,予人啟示。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