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理性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20-09-26 09:06:00


 
  從短期看,“內循環”也有不利的一面,突出表現在,阻礙國外先進技術的交流和擴散。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業務外包,也伴隨著技術進入,正是得益於這種技術支持,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實現了快速發展。從目前的現實情況看,即便我們不搞“內循環”,國外先進技術也已經很難“拿來主義”了。所以,在某種意義上,這種不利因素又可以轉化為積極的一面,它可能會倒逼中國自主產權的研發,企業將不得不增加研發在總收入中的比例,以盡快補齊產業鏈中的缺口環節,提高產業鏈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當然,短期內的困難和衝擊是難以避免的,市場主體不得不由此增加研發和營運成本,尤其小微企業將面臨“生死”壓力。而民間經濟的活力和就業市場對中國的經濟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在當前及今後很長一段時間,“保市場主體”“保就業”將成為穩經濟的重中之重。

  全球化依然是“不可逆”的趨勢

  文章認為,顯而易見,“內循環”絕不是關起國門。“封閉式”思維,並不符合經濟學規律。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著重討論了一國經濟繁榮發展的邏輯:經濟發展表現為人均收入的增長,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促進人均收入增長的唯一來源;提升勞動生產率的根本途徑則在於分工和專業化程度的加深;導致分工和專業化程度加深的基礎條件,則是市場規模的擴大。

  世界級市場互通有無所產生的巨大收益,超過所有國家內循環的總和。任何經濟體,只有同其他經濟體進行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才能實現共贏共進。市場融通的一個功能在於,市場規模的不斷拓展往往還伴隨著技術進步,主要體現在分工和專業化程度加深的過程中,而技術進步對於經濟發展的意義就不言而喻了。

  世界經濟的互聯互通、人員的交流往來,是大勢所趨,雖時有逆流,但大潮流浩浩蕩蕩,不可阻擋。

  中國歷來是全球化的倡導者、推動者,一直都在為促進國際循環的暢通和擴大而努力著,越是在“逆全球化”沉渣泛起之時,越是堅持改革開放。從“一帶一路”、穩外貿穩外資、擴大自貿區試點,到自貿港建設、舉辦進口博覽會,中國積極“走出去”“引進來”,大力拓展新興市場貿易,是順應時代發展主流的國家戰略,不會因為某些別有用心的外部勢力施壓而動搖、改變。

  中國乃至幾乎所有國家的成功實踐都證明了一條:只有擴大對外開放,經濟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因此,我們在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同時,務必還要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理性選擇。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