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擬中選名單中,大部分原研藥因報價過高未中選,被國內仿制藥取代。這意味著老百姓藥費大大降低,但藥品質量仍然過硬。
“國家組織的藥品集中採購保證質量,解決了原來集中採購沒法帶量、及時回款的問題,配套政策到位,以集采為突破口,實現‘三醫’聯動,仿制藥替代原研藥效應逐步顯現。”史錄文說,由於仿制藥價格下降,質量有保證,患者使用一段時間後,越來越放心,對仿制藥需求開始增加。隨著一致性評價不斷擴容,國內大企業主動樹立仿制藥形象,促進企業不斷整合,形成市場品牌效應。國內企業有更多精力專注研發,在保證仿制藥品牌的條件下,推動民族工業由仿制藥向創新藥轉化。
原研藥參與度高,但中選少,是不是將來公眾用不上原研藥?
記者了解發現,這與企業本身市場策略有關,畢竟集采藥品只覆蓋了藥品部分用量,還留有未集采藥品的空間。但從長期來看,這只是過渡期現象。
按照2019年出台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方案的通知》,原則上對同一通用名下的原研藥、參比制劑、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醫保基金按相同的支付標準進行結算。價格與採購價相比較高的,要在兩到三年內調整到位。這意味著將來同類藥品醫保支付價格都將是一樣的。參保患者想買價高的藥品,就得自付更多費用。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善聯認為,三次國家集采覆蓋的品種達到上百種,對未來提高藥企集中度,規範藥品流通環節,建立醫保藥品的支付標準,改善醫院用藥目錄,提高患者用藥可及性,降低醫療費用起到了很大作用。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健康經濟研究室主任陳秋霖說,與前面兩批集采相比,第三批採購量更大了。經過前兩批集采,企業已適應現有集采機制,反過來證明前兩批集採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前兩批集采實施效果也證明了國家組織帶量採購的價值。該政策既符合行業規律,也符合當前實際,多方受益,應不斷完善,持續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