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大華網:護航執政監督在野 變色的“第四權”
http://www.CRNTT.com   2020-08-18 09:10:27


 
  蔡政府媒體的操作,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一、行政指導與管控:
  透過通傳會(NCC)對電視、網路等媒體的行政指導、管控,如對親藍電視的董事長、總經理等高層人事更迭,提出各種附帶條件要求遵守,甚至既不發文准駁,也不表示態度,將人事異動逕行擱置,直到該電視自我調整,讓當局滿意。

二、花公家錢買媒體:
  根據國民黨的統計,蔡政府2016年5月20日至2020年6月期間,提供了媒體約新台幣113億元的標案,在特定評委的安排下,頻頻得標的多半是親綠媒體,對營運日趨艱困的台灣媒體,產生了“誰挺綠,就挺誰”的示範、引導效應。

三、以預算培植網軍:
  蔡政府在掌握傳統媒體之同時,也積極發展網軍,兩者相互呼應,攻防搭配,形成一個嚴密的文宣網絡。其中,“農委會”以新台幣1450萬元預算執行“加強農業訊息因應對策計劃”,使得網路上以1450作為綠營以預算培植網軍的稱呼。

四、用外圍制媒體:
  為了馴化媒體,民進黨不光是用行政、預算,也有外圍團體監督媒體,形成了另一種微妙作用。除了對綠營友善的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之外,也出現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藉著所謂的打假新聞,既可替綠營即時澄清,又能牽制媒體報道。

五、推動大內外文宣:
  蔡政府不光是掌控媒體搞大內宣,也規劃在公視成立國際影音平台,準備投入新台幣10億元乃至58億元,以多種外語報道蔡政府作為。儘管公視董事會通過本案,但因爭議太大,且有法律問題,“文化部”只好喊停,但揚言政策方向不變。

  蔡政府以行政權力、公家資源、網軍呼應、外圍牽制、內外文宣等手法,改變了台灣媒體市場的結構與功能,也導致新聞報道出現了“綠愛台、藍賣台”的反差現象。無怪乎,媒體都在找在野的國民黨麻煩,卻少見監督執政的民進黨。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