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9日電/近日,受反對派不斷阻擾,香港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會議未能就教科書議題持續推進。委員會主席葉劉淑儀感慨,香港教育要想走出困局,起碼還需要5到10年的時間。
香港教育病了,而且病得不輕,這已是觀察者的共識。“修例風波”以來,我們目睹了太多怪現狀。參與違法活動被捕的人中超四成是學生,最小的甚至只有十一二歲,一些年輕人“認賊作父”,滿腦子“港獨”“黑暴”“攬炒”,行為之乖戾、三觀之扭曲,令人震驚。事實說明,教育失敗,特別是歷史教育和家國認同嚴重缺失,個體發展就會缺乏價值依歸,香港社會就會淪為一盤散沙,年輕人三觀未穩,更易被蠱惑利用,誤入危途歧路。近些年,香港社會一再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折射出解決教育領域嚴重問題的異常緊迫。
香港之亂,關鍵之一在教育之病;教育之病,根本症結在“殖民遺毒”,這也直接導致了,香港教育缺乏是非黑白的起碼標準。殖民時期,香港中英文教學比例為1∶10,學校不設中國歷史課,中國歷史被編入亞洲歷史,港人國家民族觀念被強行淡化;回歸前夕,港英政府精心“埋雷”,將在華代理人安插進教育機構,發展了一批“應聲蟲”;回歸祖國23年來,香港教育問題始終未能很好解決,教學改革一再折戟,更遭遇所謂“反國教運動”。通識教育無大綱,教材無標準,罔顧事實、顛倒黑白、充滿偏見的內容比比皆是;學校課堂上,鼓吹殖民統治、宣揚有害思想的“毒教師”“毒導師”肆無忌憚。荼毒之下,年輕人變得“通通唔識”,不能不說是香港教育最大的失敗與悲哀。
教育,關乎“播撒什麼種子”“培養什麼人”;建設什麼樣的教材體系,傳授什麼內容、倡導什麼價值,關乎育人根本大計,必須牢牢攥在手中。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觀念思想、價值判斷等不是朝夕所能速成,家國體認也不是天生下來就有,很多時候得益於潛移默化。就拿教科書來說,單是立法會開會討論相關議題都有人當場潑水,更遑論教育條線上的諸多“黃皮白心人”。這個問題不解決,香港永無安寧。這是一場必須進行下去的改革,也是一場必須攻堅進行的戰鬥,五年也好,十年也罷,不管花多少年,香港的教育問題都必須要解決。
精神層面的刮骨療毒需要一個過程,學校、家庭、社會、政府乃至媒體各有責任。目前,“港區國安法”已經落地,積極效應正在顯現,公共圖書館陸續下架“港獨”書籍,一些大學圖書館也同步跟進。接下來,清理“黃師”、整頓課堂、審視考卷,包括社會層面,強化升國旗、唱國歌等儀式感,方方面面都要行動起來。而對於那些觸碰紅線者,要堅決祭出法治之劍,斬斷那些伸向教育、伸向孩子的黑手。堅決不讓“絆腳石”作亂,是保護一代人的青春,保護香港的未來。
“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穀,百獸震惶”,梁啟超曾在《少年中國說》中寄托對青年人的希望。香港“再出發”的時間表已經開啟,期待香港社會以此為契機,打贏“去殖民化”硬仗。廣大青年頭腦清醒、明辨是非,東方之珠才會由亂到治,重煥光彩。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湯華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