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戲班十年》:印象中的鄉戲
http://www.CRNTT.com   2020-07-04 10:21:11


 

  由此,想到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社戲》,從文章中看,喝過東洋墨水的魯迅先生大概對中國傳統戲曲是不怎麼待見的。文章開頭寫道“我在倒數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過兩回中國戲,前十年是絕不看,因為沒有看戲的意思和機會,那兩回全在後十年,然而都沒有看出什麼來就走了。”百年前的文化旗手尚且如此認知,而今天,如果沒有全民共識的珍視與呵護,發展與創新,縱然有人每年在“兩會”上振臂高呼,想必其“苟延殘喘”的命運走勢概莫如此。

  我絕無鄙夷中國傳統戲曲之意,更知道其中的深不可測,淵源流長。特別是前年再次去姑蘇,在平江古街的一間茶肆,欣賞了一場民間昆曲表演兼講座,如同推開了一扇厚重的朱門,轉過曲折的回廊,拂去滿身塵埃,靜聽婉轉的水磨調,讓思緒飛回幾百年前的江南。更深感昆曲唱腔之美,韵律之美,戲文之美,令人陶醉不已。

  還記得《牡丹亭》裡杜麗娘那一句膾炙人口的唱詞,“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其傷春、尋春、思春之情,盡在這長籲短嘆的無奈中。我就在想,民間戲班子的角如果缺乏一定的文化修養,又少那種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的家庭熏陶,僅僅是“騎驢看唱本”似的表演,加之唱念做打的專業功夫不到家,想必這戲也只能是“夾生飯”,終歸缺少一些底蘊和神韵。

  想當年,大大小小的民間戲班子在中國星羅棋布,雖然政治地位不高但一般生計沒有太大問題。那些名班名角駐場都市大戲院,如國粹京劇“四大名旦”無論到哪演出都是“一票難求”,梅蘭芳先生即便飄洋過海去美國演出也是“萬人空巷”。民間地方戲班子也盤據一方,各領風騷,好戲連台,那是因為有觀眾,有市場,催生了中國傳統戲曲推陳出新,甚至蜚聲中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