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發展戰略的重大轉變
http://www.CRNTT.com   2020-06-23 07:57:40


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積極應對當前外部環境嚴峻變化和推進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
  中評社北京6月23日電/如何理解“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有三層意思:一是面對逆全球化雜音,中國要繼續堅持高舉經濟全球化大旗,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二是未來的發展進程不能僅僅依靠、依賴和利用國際市場,需要更加注重利用自己的內需優勢,以此構建獨立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三是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把自己封閉起來發展是要不得的,要想辦法參與和帶動國際經濟循環,把國內國際循環統籌起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形成不同於過去的新的發展格局。

  廣州日報發表“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理事長、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南京大學商學院博士生凌永輝文章表示,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積極應對當前外部環境嚴峻變化和推進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在“逆全球化”傾向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目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著鬆動、分離的嚴峻形勢,未來也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撕裂或脫鈎的風險。在短期內,我們要通過更快的復工達產、更多的國際合作、更大力度的開放等措施,去竭力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從中長期看,則應通過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糾偏國內國際經濟循環失衡的現狀,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實現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是大國經濟優勢

  文章介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教授的新經濟地理理論所揭示的“國內市場效應”原理表明,在一個存在壟斷競爭和規模報酬遞增的世界中,那些擁有相對較大的國內市場需求的國家將成為淨出口國。這就意味著,國內大市場循環可以支撐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國內經濟循環與國際經濟循環可以在功能上實現互補,而國內市場需求較小的小國經濟則不具備這種優勢。世界各主要工業化大國均具有一個共性特征,即通過國內市場的培育和開發,進而以此為基礎實現向國際市場擴張,這是一種典型的“先內後外、內外並舉”的發展路徑。

  然而,中國作為典型的大國經濟,國內經濟循環與國際經濟循環在過去的發展格局下卻呈現長期分離趨勢,突出表現為外向型經濟“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究其原因,關鍵在於過去在出口導向戰略下注重利用國外市場和資源,長期忽視對國內市場需求的培育和開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國經濟優勢的發揮。誠然,出口導向戰略對中國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但該戰略能夠發揮積極作用是依賴於一些內外部條件的,當這些條件發生變化時(如要素成本上升等),出口導向戰略的負面影響也就凸顯出來,尤其是對國內國際雙循環所產生的割裂效應。因此,中國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首要任務就是轉變以出口導向為特征的發展模式,充分發揮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以國內市場效應作為國內經濟循環和國際經濟循環的連接“橋梁”。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新格局的具體路徑

  文章認為,中國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新格局的關鍵著力點,在於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其具體路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以動態比較優勢為指導,推進本土企業實現市場和技術的雙重追趕。中國經濟過去以廉價的生產要素參與全球產業分工,是與靜態比較優勢理論相一致的。然而,靜態比較優勢無法解釋為什麼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某些特定產品上擁有技術優勢,因而不適用於指導中國在趕超戰略下實現市場和技術的雙重追趕目標。相反,動態比較優勢理論強調大國經濟國內市場對內生創新的引致作用,而大國經濟具有規模性、內源性、多元性等特征,這意味著本土企業可以更容易地利用國內市場獲得專業化分工、規模經濟以及範圍經濟等創新前提,如果某種特定產品的創新一旦成功,就能在全球產品市場形成競爭優勢,從而實現市場和技術的雙重追趕。尤其是對於一些作為產業基礎的關鍵部門(如半導體的加工設備、電子產業的高檔芯片等),是中國產業鏈體系中明顯的短板,同時也是靜態比較優勢理論下缺乏競爭力的部門,但這些部門的重要性卻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必須以動態比較優勢理論為指導進行“揚長補短”。

  二是以國內價值鏈為依托,培育本土的“鏈主”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在國內價值鏈中,地理臨近效應(既包括地理空間鄰近,也包括文化習俗鄰近)使得本土企業與消費者需求的聯繫更為緊密,進而更容易獲取領先用戶、細分市場等需求信息。這樣一來,一部分企業就可以通過掌握領先用戶獲得先行者優勢,且最有可能成為該行業規則的制定者,有利於實現從供應商角色到發包商角色的轉換,以及從全球價值鏈中的“被俘獲者”到國內價值鏈的治理者和控制者的轉型,同時也有一部分企業可以通過抓住細分市場的商業機會迅速填補市場縫隙,並在這些細分市場上精益求精,最終成為行業中的“隱形冠軍”企業。

  三是以現代化產業集群為載體,實現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融合發展。在近期的疫情衝擊下,全球產業鏈的縱向分工或將趨於縮短,進而導致跨國技術溢出減緩、貿易一體化規模收縮,但在橫向分工上或將趨於區域化集聚,這反映了原先分布在不同國家、不同企業的生產工序和環節,將回縮到具有一定規模的國家內或若干鄰近國家組成的區域內,形成產業集群式發展。在這種內向化的演變趨勢下,產業集群與國內市場需求的產業聯繫有望得到改善。實際上,產業集群是市場經濟在一定時空範圍內自然演化的結果,但政府可以在產業集群初步成型之後有意加以培育,尤其是發揮中國的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圍繞重點產業鏈布局若干產業集群與國家創新體系形成對接,使之成為實現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的最重要的空間載體。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