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跨江融合推進長三角一體化中產業園區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0-06-17 08:17:05


  中評社北京6月17日電/長三角跨江融合的條件日趨成熟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要求,長三角地區要發揮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一極三區一高地”的戰略作用。2019年,長三角三省一市(滬蘇浙皖)的GDP總量已達到23.7萬億元,約占全國GDP總量的24%。

  在長三角地區,一批產業園區已成為跨江融合、區域聯動的重要載體。當前實現跨江融合的條件日趨成熟:

  一是國家級發展戰略的叠加效應。“十三五”以來,“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陸海統籌、長三角一體化等一系列國家和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先後出台,對於處在沿江兩岸的產業園區來說,不僅僅是在做“1+1=2”的加法計算,更多的是“1×2×3”的叠加效應。

  二是多層次跨江融合的網絡化體系已初步形成。跨江融合是脫胎於長三角一體化的次級發展戰略,是統籌區域發展、實現協同發展的必由之路。長三角地區一直存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五大城市圈。隨著跨江融合戰略的不斷推進,杭嘉湖、錫常泰、蘇通經濟圈的概念也常被提及。當前,長三角地區已形成以上海為核心的一級經濟圈,即“核心帶”;在江蘇形成了以南京和蘇錫常兩翼齊飛的二級經濟圈,即“中間帶”;蘇浙皖則形成了多個三級經濟圈,即“外圍帶”。長三角區域內的跨江融合、區域聯動已成為發展主流。

  三是跨江融合的基礎條件已經具備。區域間的距離是跨江融合的第一構建要素,這種距離不僅包含地理意義上的遠近,也涵蓋了發展階段、空間規劃、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差異。蘇通科技產業園區與蘇州工業園區在地理上有較強的緊凑性;蘇通園區不斷為蘇州金融試驗區、蘇州工業園區人工智能產業園提供有力的支撐和配套;蘇通園區成為承接蘇州工業園區的加工、倉儲、物流、商務服務等外溢項目的理想地區。從互動發展淵源來看,蘇通科技產業園區由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公司和江蘇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跨江合作發展從土地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委托招商向制度建設、人才培養、產業孵化等方面縱深發展。園區產城融合的發展定位,政企分開的經營模式和高度開放的發展理念,也為長三角一體化中各產業園區實現跨江融合發展提供了範例。

  蘇通園區跨江融合發展的瓶頸

  第一,經濟總量有待提升。近年來,雖然蘇通科技產業園區經濟社會得到了極大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均呈兩位數以上的增幅。但是,與區域內其他產業園區對比,依然存在經濟總量不足、輻射帶動能力偏弱的問題。蘇通科技產業園區在以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主營業務收入等絕對值為考核指標的經濟發展考核中得分較低、位次靠後。經濟總量不足,以及由此帶來的區域影響力較弱已成為制約蘇通科技產業園區實現跨江融合的主要瓶頸之一。

  第二,產業結構互補性不足。蘇通科技產業園區大力發展以新能源汽車和汽車核心零部件為代表的智能製造、以集成電路封裝測試為代表的新一代電子信息兩大主導產業,且不斷推動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同時,蘇通園區的主導產業與毗鄰地區存在較大相似度,產業結構互補性不足,存在同質化競爭。此外,蘇通科技產業園區主導產業的產業結構和規模特點並不突出,主要表現在產業總量偏小、缺少龍頭型項目支撐、產業鏈下游企業偏多、本地產業人才供給不足。

  第三,跨區域合作機制不夠清晰。在推動跨江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長三角地區各級政府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創新,建立了不同層級的聯席會議制度和信息溝通機制。例如,蘇通跨江聯動合作開發聯席會議是蘇州、南通兩市深化區域聯動、推動跨江融合的重要平台,是加速蘇通科技產業園區提檔升級的議事機構。自2008年以來,兩市在建立長效溝通、招商合作、項目共享等機制方面不斷進行嘗試。這些合作機制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跨江融合的步伐,不過,在制度安排上宏觀層面內容較多,具體落實事項較少,且長期化、常態化開展也缺乏保證,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制度化安排。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