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6日電/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巨大衝擊,特別是給以廣大中小微企業為代表的民營經濟帶來了資金、人力、市場需求等多方面的困難。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保障就業和民生,必須穩住上億市場主體,盡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用實際行動給企業紓困解難。
經濟日報發表專欄作者李寧文章指出,總的方面,預計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降低工商業電價5%政策延長到今年年底,寬帶和專線平均資費降低15%……政府工作報告裡列出了一系列政策紅利。地方層面,近段時間,河南新增國際貨物航線,為穩出口積蓄新動能;山東泰安組建了首個國家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為紡織行業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江蘇濱海縣稅務局為全縣企業送去減稅降費紅包,一季度,已累計減免3500多戶企業社會保險費7100萬元。
文章分析,這些優惠政策,對幫扶民營企業渡過難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除此之外,也需要民營企業練好內功,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如果民營企業沒有過硬的發展能力,特別是如果在敏銳捕捉市場發展機遇,創新產品、經營方式以及強化企業內部管理等方面沒有長進,那優惠政策的“黃金期”一旦結束,他們仍然會面臨生存困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出台更多優惠扶持政策的同時,還要讓民營企業增強憂患意識、競爭意識,在公平的市場競爭中練就過硬本領。
首先,要將優惠扶持政策落實到位,特別是涉及減稅降費等方面的,要不打折扣地執行,從而為民營企業送去“及時雨”,增強企業發展信心。
其次,要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氛圍,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發展活力。
最後,民營企業自己要緊跟市場形勢,特別是要抓住“後疫情”時代“線上經濟”的機遇,積極開展產品研發和創新,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增強抗風險能力。
文章強調,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國90%以上的企業數量,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主體,在推動經濟全面恢復和完成“六保”任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民營企業經營靈活,擁有較強的市場應變能力,特殊時期,需要政府“搭把手”。與此同時,民營企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也不能“等、靠、要”,而要更加積極主動地搶抓政策機遇,用好政策工具,持續推動創新發展,以確保在各種困難和挑戰面前立得住、活得好,進而贏得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