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新型城鎮化是挖掘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的重要支點
http://www.CRNTT.com   2020-06-12 08:08:32


  中評社北京6月12日電/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進程推進,世界上一大批中等收入國家走上了快速城鎮化的道路。城鎮化帶來的效率提升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動能,城鎮化的發展也使人們享受到了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更多經濟發展成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世界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從1978年到2019年,城鎮常住人口由1.7億人增加到8.48億人,城市數量由193個增加到672個,城鎮化率由17.9%提升到60.6%。

  經濟日報發表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國際合作部主任劉悅文章表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對更好推動城鎮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需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緊緊抓住人的城鎮化這個核心和提高質量這個關鍵,用改革的辦法和創新的精神,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上升,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難度加大。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正確認識城鎮化的重要意義,激發出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文章指出,城鎮化的發展提升了勞動生產率。農業剩餘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帶來了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從而提高了中國整體的經濟增長率。數據顯示,1978年至2015年,中國經濟的勞動生產率總體提升了16.7倍,其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13%、32%和11%,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的轉移,對勞動生產率的貢獻率為44%。同時,人口大規模地從低生產率的部門向高生產率的部門轉移,也進一步提升了資源配置的效率,促進了經濟增長。

  城鎮化的發展激發了居民的消費潛力。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於全國平均值。2019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733元,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235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021元。城鎮人口的擴大,有助於提升中國居民的整體消費能力。同時,城市的發展也促進了商貿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更加豐富的產品和服務為城鎮居民消費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促進了居民消費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城鎮化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產業的發展。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勞動力、資金和技術加速向城市聚集,現代工業體系快速建立,服務業迅速發展,推動中國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同時,隨著城鎮化率的提高,城鎮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居民對工業產品的需求也進一步推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文章強調,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們要用好城鎮化這個重要抓手,更好發揮城鎮化對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積極作用。一是提升城市制度的開放性。開放包容的制度體系有利於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有利於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需進一步破除勞動力在城鄉之間、城市之間流動的障礙,順應人口就業選擇,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為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產率提供保障。二是加快城市創新的聚集性。要認識到,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需依靠創新驅動,應在促進人口的集聚、產業的集聚基礎上,推動創新要素的加快集聚。三是增強城市環境的宜居性。重點解決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基礎設施尚不完善、生態環境有待改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不夠等問題,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對此,一方面,需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更好釋放改革紅利,著力建設並完善城鎮化制度體系。要繼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降低城市生活和發展的成本,解決部分城市發展空間不足等問題,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另一方面,要提供切實保障、提升管理服務水平,著力增強城市全方位的吸引力。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增強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持續提升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公共服務從按行政等級配置向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轉變;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實施新型智慧城市行動,加快城市更新和改造;增強環境治理和保護,重點防治“城市病”,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提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進程,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地推進綠色城鎮化;提升城市人文發展水平,強化文化傳承與創新,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打造歷史底蘊深厚、時代特色鮮明的城市人文空間。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