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美國鼓動“脫鈎”,我們努力“掛鈎”
http://www.CRNTT.com   2020-06-09 08:19:14


  中評社北京6月9日電/新冠疫情改變了世界,卻沒有改變美國推進科技戰的企圖。華盛頓進一步加大籌碼,以極端舉措突破國際基本行為準則。面對美國這場以政治力量干預高科技產業公平競爭的戰爭,我們一定要區分理由與實質、現象與本質、表面與深層、內在與外在,看清技術演進的規律、產業競爭的本質,才能做出正確判斷,提出有效對策。

  美國發動這場科技戰的本質目的是爭奪未來科技主導權,以各種手段遏制中國。所謂“脫鈎”只是美國的手段,遏制才是其根本目標。為了維護科技霸權,即便是盟友,美國也會照打不誤,只不過說法、理由和手段會略有不同。

  放眼整個高科技產業,真正的核心生態其實不多。主要包括已經壟斷近半個世紀,由微軟與英特爾構成的傳統IT生態,由谷歌、蘋果和高通等構成的智能手機生態系統,以及正在崛起的亞馬遜和微軟領軍的雲計算生態。通信設備市場還不構成廣泛的產業生態,但是因為深入基礎設施,在5G時代開始凸顯戰略價值。上述幾大生態,覆蓋基礎層、設備層和應用層,構成了全球高科技基本的權力格局和利益結構,也是美國稱霸世界的基石之一。一旦撼動這些生態,利益坍塌近在眼前,美國整體的霸權基礎也將面臨動搖。儘管我們在核心技術方面還存在許多落差,在產業生態方面更是差距明顯。但是反過來看,這些軟肋也正是我們即將發力和突破的地方。

  以人類發展和服務全球為己任的高科技發展,有著自己的發展邏輯和進程。中國高科技的崛起是其中的一部分。技術發展基本每十年一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我們基本處於引進和模仿階段。20世紀初開始追隨,具備一定的自主能力。20世紀第二個十年我們開始崛起,在個別領域形成一定的突破。那麼,第三個十年就將是相持階段,這是美國一些人口中所謂的“窗口期”,這個階段遏制成功,中國未來就很難超越美國。本來,美國應該通過加快自身創新步伐,通過公平競爭來贏得比賽。或者即便中國科技崛起,中美雙方依然可以通過優勢互補構建新的利益共同體。然而,華盛頓卻選擇了一條背棄道義、以政治手段打壓商業企業、通過選擇性“脫鈎”和產業鏈部分轉移來維護霸權的道路。其目的是要謀求損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因此,美國未來準備把科技戰打到什麼程度,取決於其採取的各種舉措究竟是達到一定程度的“去中國化”效果,還是適得其反,加快“去美國化”進程。如果最終效果是後者,美國就不得不放棄科技戰,而重新考慮合作共贏。

  因此,在一定階段內,中美科技領域局部性、階段性的“脫鈎”難以避免。但這場科技戰的最終結果並不簡單取決於兩國單打獨鬥的勝負,而是看彼此誰的凝聚力和外部性更強大。

  首先,價值觀是這場較量的制高點。為了遏制中國,美國已經開始丟棄其長期秉承的價值觀,開放、全球化、公平競爭和創新,就是這些價值觀的核心體現。美國的行為在不斷破壞這些價值觀,而我們應該進一步維護和高舉這些推動人類高科技進程的靈魂旗幟。

  其次,最終利益是根本。儘管美國各種招數頻出,但利益考量始終是其決策的根本。我們也需要有清晰的利益權衡意識,瞄准美國的利益算盤,使得美國針對中國的戰略失效。這需要做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提升我們戰略層面量化和精准化的水平。

  最後,發展是硬道理,進一步做大、做強自己,才是最好的策略。必須認識到,目前美國遏制我們的手段,表現出來的主要是其具備明顯優勢的核心技術和產業鏈。但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過去半個多世紀一直被美國絕對壟斷的產業生態,是否會形成“去美國化”趨勢。

  綜合多方因素,我們應該採取積極防禦戰略。不盲目擴大反制,但要有力度,要精准。整體上我們要越走越開放,比拼上下游,比拼朋友圈。

  所謂的“鈎”,就是利益。在中國企業越來越具備競爭力的領域,以及一般性的大眾市場,要進一步“掛鈎”,採取更大力度的開放舉措,深化利益紐帶,最大程度爭取包括美國在內全球產業界的支持。同時,在我們的短板領域、黨政軍和安全敏感領域,可以通過安全審查制度,嚴格准入,作為反制美國打壓的主要手段。長期來說,對等准入將是與美國博弈的主要原則。

  真正的主戰場在產業生態。除了智能終端產業生態要加快發展,中國還可以啟動傳統IT生態的重構戰略,加大對國產芯片的支持強度,啟動IT生態替代的正循環效應。在關鍵基礎設施領域,堅定實施安全可控路線,積極啟動IT生態替換。3-5年內在國內形成一定的產業生態,5-10年內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推動全球範圍的產業變革。而在很多技術新興市場,我們還需要更加開放,通過中外企業的公平競爭,進一步激活競爭活力和創新能力。另外,既然是產業生態競爭,必然是全球範圍的力量博弈。必須進一步鼓勵中國企業實現全球化,形成梯隊效應。

  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被美國的出招所牽制,需要跳出對方的議程設置,化被動為主動。比如,可以大力度出台新的人才戰略,通過減稅政策,以企業和高校為主力,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加大教育與基礎研究投入,為全球科技領域提供更多的基礎投入,更多的原創性核心技術,更多的公共產品,積累更多的全球聲譽,爭取更大範圍的認同。我們必須走出以往過於注重短期利益導向的重商主義思維,站在歷史視野和全球格局之上,超越利益取向,重新思考我們的目標、使命和價值觀。

  不管如何波折,全球上網人數、網絡帶寬、跨境數據等衡量自下而上全球化進程的指標,依然在高歌猛進,市場、技術與人類互聯不可抗拒的力量,是我們信心的基礎,也是勝利的保障。最終,我們還是要以戰止戰,促進中美在科技領域形成新的合作機制,為人類發展而共同努力。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方興東(浙江傳媒學院互聯網與社會研究院院長,全球互聯網口述歷史項目發起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