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讓地攤經濟的“市民氣兒”與城市相融合
http://www.CRNTT.com   2020-06-06 08:35:30


  中評社北京6月6日電/近來,隨著復工復產和刺激消費持續推進,“小店經濟”、“地攤經濟”、“占道經營”等成為熱詞。6月1日,李克強總理在考察山東煙台一處老舊小區時說道,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就在全國兩會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也點贊了成都的“地攤經濟”: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相關概念股在二級市場也明顯作出反應。截至6月1日收盤,茂業商業、小商品城、百大集團、銀都股份等紛紛漲停,其他相關個股也有或多或少的漲幅,體現了地攤經濟對民生就業和資本市場的巨大價值。

  中國網發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文章稱,自3月來,就不斷有消息釋放出恢復地攤經濟的信號。成都率先為地攤經濟樹立良好標杆。3月15日,成都市城管委發布新規,允許商戶擺地攤、臨時占道經營。數據顯示,兩個月來,該舉措不僅保障了10萬人就業,還讓餐飲業復工率達到98%。在全國範圍內引起熱議的是5月26日中央文明辦對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的修改,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在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滿足群眾生活需要的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作用。

  文章分析,根據《2019中國小店經濟溫度圖譜》,中國小店數量約為1億,包含網店、街邊小店、路邊小攤等,帶動3億人就業。很明顯,重啟地攤經濟不僅不是商業的倒退,還是新時期特殊價值的重新體現。地攤經濟早已成為支撐地方經濟和市民生活的重要一環,從過去的地攤經濟被城管“趕著跑”,到現在被各部門各地方“催著上”,在發揮促消費、穩就業、繁榮市場等巨大潛能的同時,也體現了政府管理模式變“堵”為“疏”的新思路。

  一方面,地攤經濟早已成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城市服務行業的毛細血管,地攤經濟支撐著大多數家庭的日常生活。它雖然看起來有些土氣和低端,甚至容易滋生環境衛生和城市管理問題,但卻是實實在在的為城市低收入者帶來實惠和好處。對於就業者來說,地攤經濟不需要高額的房租、裝修和人工成本,流動自由,進入門檻低,收效快,更容易給老百姓帶來就業的機會和第二職業的選擇。從市民的角度來看,地攤經濟更易聚集,街頭巷尾各具特色小攤點的經營模式給人們一種隨性放鬆的逛街環境,可以購買到很多物美價廉的老物件、小商品,勾起人們曾經的老城記憶,滿足很多人對城市煙火味的追尋。尤其在疫情過後緩解人們的壓抑情緒,提振消費,促進就業等方面,地攤經濟起到了解決燃眉之急的作用。

  另一方面,變“堵”為“疏”、從“考核”到“不考核”,也體現著城市管理者思路的轉變。以“路邊攤”“大排檔”為代表的地攤經濟走過了自發生長、城管嚴管、寬嚴相濟的道路,一直以來便爭議不斷。管的太鬆,環境惡化、食品安全、交通堵塞、噪聲擾民等問題迭出;而管的太嚴,很容易變成“一刀切”,不僅城市面貌失去煙火味,還影響了很多人的就業和吃飯問題。可是,有問題不代表著就一定要束手束腳,轉變思路因地制宜放開手,或許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市場作為看不見的手一定要發揮出它的決定性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攤經濟也會在市場的帶動下不斷適應人民需求的變化。正如人民所看到的,政府做好服務,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地攤經濟依然可以放而有序、興而不亂。

  文章指出,地攤經濟的重啟不能僅僅是一飄而過,實現長遠發展才是根本之道。讓地攤經濟的“市民氣兒”與城市建設的現代化相融合,在發展中打造新的城市特色;學會在管理中“放大手、抓小手”,實現精細管理與科學引導;挖掘地攤經濟的地方文化和城市記憶,變“小地毯”為“大品牌”等。轉變人民對地攤經濟臟亂差的印象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實現地攤經濟的長遠發展也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只有政府真正做到“放得下”,地攤經濟才會持續欣欣向榮。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