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新時代遇見民法典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
http://www.CRNTT.com   2020-05-31 08:01:13


  中評社北京5月31日電/5月28日,一個歷史性的日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表決通過。

  民法典是在成文法國家中,用以規範平等主體之間法律關係的法典。因為規範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也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今天我們見到的這部民法典,可謂來之不易。而這背後,有著深刻的文化歷史原因。

  中國自古便有“重農抑商”的傳統,體現在法律領域就是刑民不分、重刑輕民。因此,以商品經濟關係為主要調整對象的民法很不發達。民國時期雖然頒布了民法典,但由於連年戰亂、社會動蕩,法律的實行缺乏強有力的保障,很大程度上僅僅停留於紙面。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但均受制於社會轉型和理論準備不足等多種原因而沒有能夠形成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民法典。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編纂民法典確定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立法任務,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經過五年多的努力,一部完整的民法典在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表決通過。為民法典付出心血的新中國幾代法律人終於圓夢,多年來一直關心、期盼民法典的人們亦當欣然。

  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義。在新時代,我們與民法典如約相見,可以說是一種水到渠成。

  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為民法典孕育生長提供了肥沃土壤。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正處於計劃經濟時期,民法典因多種原因兩度夭折。改革開放初期,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社會經濟生活處在急劇變動之中,社會關係還沒有定型。此時起草民法典,其所應具備的穩定性、前瞻性很難得到保證。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經濟穩步發展,國民財富也持續增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在此背景下,編纂民法典,完善民商事領域基本法律制度和行為規範,為各類民商事活動提供基本遵循,具有現實緊迫性。一方面,經濟高質量發展呼喚民法典,對立法提出了需求;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多年穩定運行中一些基本原則共識的形成,也為制定民法典提供了條件。

  法治建設的實踐和積澱,為民法典誕生打下了堅實基礎。改革開放初期,由於民法理論尚無法支持建立民法典的科學體系,立法機關當機立斷,在民法典的制定上走“批發改零售”的路線,即先制定民事單行法律,待時機成熟後再編纂民法典。本世紀初第四次起草民法典時,實際上“零售產品”尚未充足,經討論和研究,仍確定繼續採取分別制定單行法的辦法推進我國民事法律制度建設。雖然前四次制定民法典的嘗試均被擱置,但也為日後的民事立法工作進行了扎實的理論儲備。多年來,一批民事單行法律相繼制定頒布,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民事法律規範體系,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民事司法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全社會民事法治觀念也普遍增強。這些,為編纂民法典奠定了較好的制度基礎、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和社會基礎。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堅持和落實,為民法典賦予了鮮活生命。這次全國人大會議表決通過的民法典,一大亮點便是人格權獨立成編。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對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權利,關係到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的權利。民法本質上是“人”法,服務於“人”的全面發展。保護人格權、維護人格尊嚴,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民法典繼承民法通則中有關人身權的規定,回應了人格權保護的現實需求,將人格權獨立成編,把對人格權的保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格權獨立成編,不僅是我國民事立法的一次重大創新,在世界各國民法典中也是十分先進的,使我國民法典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

  除了人格權獨立成編,疫情期間監護責任、網絡虛擬財產保護、業主大會成立難、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滿自動續期、電子合同、合同履行綠色原則、租購同權、高利貸、旅客霸座、基因編輯、性騷擾、深度“變臉”、離婚冷靜期、新遺囑形式、侵害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網絡侵權責任、高空拋物墜物等一系列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在民法典中都有回應。可以說,這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它的表決通過,標誌著我國法治建設達到新水平和新高度,對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說,“在民法慈母般的眼裡,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保護民事權利,不僅為社會長治久安築牢基礎,而且有利於調動全民積極性,發展經濟,提高生活水平。因此,民法既是強國之法,也是富民之法。呱呱墜地的民法典,已經不只是一份“民事權利宣言書”,它還將成為我們生活中實實在在的“護身符”。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