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劉世錦:把中等收入群體倍增作為重要發展目標
http://www.CRNTT.com   2020-05-27 09:05:06


  中評社北京5月27日電/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後,下一步的任務和目標是什麼?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採訪時表示,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以後,應當提出並力爭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倍增目標,用十年或略多一些的時間,使中等收入群體增加到8億—9億人,占到總人口的60%以上。

  2019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兩項標誌性歷史成就,一是經濟總量達到百萬億人民幣的規模,二是人均收入超過一萬美元。劉世錦認為,振奮之餘,也要有一些清醒:在國際上,有些國家就是在這個發展階段出現徘徊,甚至又掉了下去。二戰以後,100多個經濟體經歷了工業化進程,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進入高收入社會的只有13個經濟體。

  劉世錦指出,我國仍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面臨的挑戰甚多,其中之一就是如何縮小收入差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當下受疫情衝擊,全球經濟正在進入深度衰退,日子最不好過的就是處在中等收入水平之下的低收入人群。按照現行統計口徑,中等收入群體是指三口之家一年收入處在10萬到50萬人民幣的人群。目前我國這個群體有4億人左右,達不到這個水平的低收入人群還有近十億人口。

  為此,劉世錦提出,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以後,應當提出並力爭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倍增目標,用十年或略多一些的時間,使中等收入群體增加到8億—9億人,占到總人口的60%以上。

  為什麼要提出這一目標?劉世錦表示,首先,低收入群體接近或達到中等收入水平,是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最重要的經濟增長來源。我國經濟增長正在由高速轉為中速,但基數大,每年增量仍然位居世界前列,靠的主要是內需,其中最大的內需就來自低收入人群的就業、收入和消費增長。“有個說法,十億人尚未坐過飛機,五億人尚未用上馬桶,他們坐上飛機、用上馬桶,內需就源源不斷出來了。”

  另一個原因是,中等收入群體占多數後,有利於社會穩定。過去人們較多關注有些發展中國家收入差距過大導致社會動蕩,從近些年美歐的情況看,即便進入高收入社會,收入差距過大依然可能催生民粹主義,導致社會分裂和政治極化現象。“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有遠見。”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倍增?劉世錦認為,重點不是在收入分配上做文章。“如果蛋糕做不大,特別是抑制了最具創造性那部分人的活力,結果只能是普遍貧窮。”基本思路應當是促進機會均等,縮小不同群體之間的人力資本差距,使每個人特別是低收入人群的內在潛能充分發揮出來,進而縮小收入差距。這方面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一是救助受疫情衝擊嚴重的中小微企業和低收入人群。對低收入人群就業最多的中小微企業,財政政策要減稅降費,貨幣政策要定向投放資金、降低融資成本。穩增長首先和重點是穩消費,應向低收入人群發放無太多限制的消費券或直接貨幣補貼。這種補貼不能走樣子、下毛毛雨,要使低收入人群有獲得感。

  二是脫貧攻堅不動搖、不鬆勁。農民進城是最大的脫貧。要加快農民進城落戶,提供應有的基本公共服務。

  三是提升低收入人群的安全感和就業創業能力。要加大國有資本轉入社保體系的力度,縮小社保資金缺口,增加社會安全網的強度。這次疫情暴露了公共衛生等社會發展領域的短板,政府投資要更多投向這些領域,補上歷史欠賬。加強職業教育培訓,使結構調整和技術變革衝擊下的低收入人群更有能力找到工作,增加勞動力市場的活力和韌性。

  “我國距離國際上所說的高收入社會門檻越來越近了。我們所需要的,是每個人都有發展機會、都能發揮智慧才能、都可分享發展成果的社會,而不是大量低收入人群‘被平均’到高收入行列的社會。”劉世錦強調,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倍增確實很有難度,但沒有退路,必須迎難而上。依托制度優勢和發展機遇,依靠全國人民的艱苦奮鬥,我們有充分的決心和信心使這一目標成為現實。

  來源:經濟日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