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蘇格:下好“後疫情時代”的“先手棋”
http://www.CRNTT.com   2020-05-14 09:43:27


 
  通盤審視,大疫之後世界總體力量對比以及地緣戰略格局、全球治理方式和國際關係行為體之間的關係,都將呈現前所未有的顯著變化。但是,全面地、辯證地、歷史地看,無論國際舞台上如何風雲變幻,人類社會相互依存命運與共的本質屬性不會改變,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客觀規律和趨勢,難以因一次疫情就全然改變,只會在變化中不斷彰顯和增強。

  所謂“全球化終止論”“通盤撤資論”“中外脫鈎論”,都是有悖經濟常理的判斷。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性的進程,工業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世界各國資源的互相配置,中外在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上已經形成了互補的關係和系統的產業鏈。鼓吹外企撤離中國,一是要投資,二是要有勞動力,三是要有基礎設施,這些在短期內很難實現。況且,中國現有的工業品和貿易量占世界約三分之一,有人企圖打造一個沒有中國參與的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形成一個排斥中國的新經濟全球化格局,實施起來也絕非易事。當然,我們必須有底線思維和憂患意識,綜合施策,防患未然。

  危中有機

  “危”和“機”具有辯證的特性,相輔相成,互為依托。大的危機可蘊含大分化、大調整、大改革和大機遇。

  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會朝何處發展?其一,全球化的方向到底是開放還是封閉,是合作還是對抗?國際社會面臨著重大的抉擇。其二,地區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秩序與格局必然會出現新的排列重組。其三,科技創新和競爭趨向更為激烈,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將決定國際關係各行為體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

  中國經濟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短期損失後正在回歸常態,隨著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經濟活動加快恢復且呈現發展長期向好、內在向上趨勢,體現出了韌性好、潛力足、回旋餘地大的優勢和特征,展現了我們自身體制的調節能力、適應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以及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的應對措施是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能源、電力基礎設施建設;2003年的“非典”推動了互聯網、電商、快遞等行業的異軍突起;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時,高速公路和鐵路路網等基建項目在中國得以大規模實施。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催生了許多市場格局、商業模式和宏觀調控政策的改變。疫情倒逼和催化了在線教育、在線辦公、智慧醫療等新的行業和業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涵蓋5G、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的“新基建”,成為一個新的巨額投資增長點和消費大市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