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張文宏談“網紅”感受:我做了醫生該做的事
http://www.CRNTT.com   2020-05-01 00:12:46


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中評社 張爽攝)
  中評社北京5月1日電(記者 張爽)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科普和防治策略是一體的,根本不可能分開,我們華山有個公眾號“華山感染”,今天在網絡也算大V級別了,基本上每一個帖子出來沒有10萬+都覺得不大可能,最多的一篇閱讀量是兩千萬,通過這樣的策略,能夠非常好的迅速傳播防控策略,我個人覺得比我在病房里看病人取得的效果更好,我自己覺得我做了醫生該做的事情。

  中國家庭報記者:疫情發生以來,張文宏醫生成了名副其實的“網紅”醫生,面向大眾、面向海外做了很多科普工作,也說了很多金句,網絡傳播很廣。請問張文宏醫生您為什麼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做科普工作?另外,面對網絡這個複雜的“輿論場”,您是否有壓力?
 
  張文宏:謝謝家庭報的記者關心我,因為如果你是我的家庭成員你肯定會很著急,家庭報主要關注這一點。同樣很多人在問我這個問題。事實上我在上海市定點醫院救治工作是非常繁忙的,事實上在上海市我們所有的醫生,特別是我和我們的胡必傑醫生除了醫療救治專家組以外我們還加入了預防組的工作,我們都充分的認識到疾病靠治已經是太晚了,最好的方法是防,這次疫情當中我們都知道中國到目前為止我們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防控防控一個是防一個是控,怎麼防?

  你前面說到科普,科普的全程是科學普及,專家來普及老百姓,面上是這樣講,實際的內涵不是這個意思。科普是溝通的過程,我們的防疫政策、治療策略不和老百姓充分溝通是起不到非常好效果的。所以疫情開始之初,整個上海市其實不是我一個,是有大量專家,涉及到公共衛生、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心理醫學等等的專家組成了科普團隊,因為我當時的位置是在醫療救治專家組,所有人都以為好像所有工作都是醫療救治在做,其實這是一次人民的戰役,醫生能做的工作非常有限,這次戰役是不是取得勝利,事實上就是看整個民眾是不是被發動起來。現在看起來中國的民眾在這次抗疫當中是被發動起來了。

  我記得我當時講過一句話“悶在家里你也是戰士”,所以“悶在家里”在科學裡面的講法是我們要保持徹底的社交距離,長達兩個星期以上可以有效阻斷傳染病的傳播,你們覺得是這樣一種表達方式是好,還是“悶”一個字表達方式好?我說悶兩個星期病毒也被悶死了是什麼意思?在整個傳播鏈上這個病毒就不存在了,所以把病毒悶死了。所以,我是覺得科普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把我們很好的防疫策略和公眾進行溝通,如果強制性的說不許出去,出去必須戴口罩,如果不這樣做就是不對的,想想看,這種傳播方式在傳播學上是不會有效果,所以你今天說的科普我認為某種意義上是我們所有的專家組把自己的防疫策略和公眾進行充分的溝通,在防疫策略的溝通上這種科普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什麼意思?我現在出一個布告,現在疫情期間,形勢非常嚴峻,大家都待在家里,兩個星期不要出去,但是道理沒有講清楚,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幾個人可以堅持下去,但是我如果把這個科學道理說清楚了,在今天的上海、今天的中國,取得巨大勝利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民眾極大地配合了防疫專家和臨床專家的建議。

  張文宏: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始終認為科普和防治策略是一體的,根本不可能分開,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華山有個公眾號“華山感染”,今天在網絡也算大V級別了,基本上每一個帖子出來沒有10萬+都覺得不大可能。最多的一篇閱讀量是兩千萬,在微博上轉載次數是十幾億。所以通過這樣的策略,我覺得能夠非常好的把我們的防控策略以十幾個億的速度去傳播,我個人覺得比我在病房里看病人取得的效果更好,所以我自己覺得我做了我醫生該做的事情。除此之外,我們也出了兩本書,一個是《張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冠病毒》,發行量現在是100多萬册,翻譯成十來個國家的語言,包括意大利、波斯語、法語、日語都在發行,而且分文不收,沒有收版權,為什麼?因為這本書不是為了掙錢的,而是為了傳播防疫知識的。另外一本是《2019新冠病毒病》。我們也是在國際上第一次在國內以中文的形式《2019新冠病毒病》這個名字在上海專家組討論出來對這個疾病進行一些覆蓋,因為最早大家認為是新冠肺炎,事實上後期我們看到新冠病毒病病毒非常狡猾,出現了大量新情況,疾病覆蓋面非常廣。這本書也是國際和國內第一本關於新冠病毒病的書,現在也被翻譯成幾個國家的語言在國際上發表,同樣也沒有收版權。我認為傳播知識主要是為了防疫。

  除此之外我非常高興的看到崔天凱大使給我的感謝信,對我們所做的科普的工作我覺得非常自豪,自豪並不是因為大使給我寫信了我就自豪,而是覺得我居然可以幫到在海外的學子、海外的僑胞。大使給我寫信,就是說做的這些工作,穩定了他們在那裡的恐懼、焦躁的心,而且知道了怎麼防疫。這種科普都不是我在病房里看幾百個病人可以起到的。

  最後一點,我們不斷和國際的各個專家,上海團隊和廣東的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團隊,還有北京的王辰院士團隊,所有的中國的醫療團隊跟國外不停的做學術交流,有新加坡、意大利、法國、美國、孟加拉,有這些充分的學術級別的溝通,也是充分在學術層面來解釋了中國抗疫的經驗,這對國際抗疫還是發揮了一些溝通的作用。所謂的科普就是溝通,一個是在老百姓層面的溝通,一個是在科學層面的溝通,相信這些跟我們的治療是一脈相承。謝謝。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