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張家棟:看穿西方政客“反華”輿論陷阱
http://www.CRNTT.com   2020-04-30 09:20:37


 
  三是不要誇大“反華”情緒在相關國家的影響力。在正常狀態下,某個域外國家不會長期是一個國家民眾的持續性關注話題。尤其是在一些平時受刻板認知影響比較大的國家,疫情期間,有些民調機構去問民眾:你是否喜歡中國?得到“不喜歡”回答上升的結果,這也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即使是在一般狀態下,會有多少人願意回答自己喜歡一個“外國”?這本身就是一個議題陷阱。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中國議題並不是優先議題,否則有關政治人物就不需要靠賣力煽動“反華”情緒來謀取政治收益了。不喜歡中國、甚至是仇恨中國的情緒肯定是存在的,但在絕大部分國家的社會生活中肯定不是主流。

  四是不要誇大疫情對國際格局影響。這次疫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會大於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但是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卻未必比金融危機大。金融危機是結構性問題所致,危機後我們看到了國際關係的結構性調整,如G20的誕生以及美國領導能力和意願的下降。但疫情不是結構性問題所致,世界不會因為疫情而陷入大亂,其他國家也不會為了避免大亂而無限制地圍攻中國。

  當然,國際輿論環境可能會對我不利。面對複雜局面,首先我們需保持清醒,繞開“反華”勢力所設置的“議題陷阱”。一些政客指望打“反華”牌來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務,這種操縱可能會在短期內導致“反華”情緒有所上升。但內因決定外因,最終這些國家還是要回歸常態。我們不要誇大這些人的影響,把個別“反華”人士的言論等同於某國的言論。

  其次,避免與國外“反華”情緒形成惡性互動,導致中外間相互敵意固化。“反華”情緒只是當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排外主義情緒中的一種。在人類歷史上,我們還找不到只傷害外國、不傷害自己的排外主義。因此,在民間輿論中,也需注意不要以“排外”對“排外”,極端對極端,以有理有利有節的聲音,最大限度地爭取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和支持,是中國輿論界的一項使命。(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