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古DNA揭開昭通“僰人”懸棺葬人群族屬之謎
http://www.CRNTT.com   2020-04-18 16:47:37


  中評社北京4月18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近日,國際權威雜志《細胞》的子刊上發表了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的研究成果——《華南和泰國北部懸棺葬習俗的母系遺傳視角研究》,標志著雲南昭通“僰(bó)人”懸棺葬人群族屬的古DNA研究獲得重要突破。研究表明,昭通懸棺葬人群屬古代百越族群的後裔侗傣語系民族的先民。

  據了解,懸棺葬是我國南方一種古老而奇特的喪葬習俗,最早發現於大約距今3600年的福建武夷山地區,之後以人群遷徙和流動的方式在華南地區的福建、江西、廣西、四川、雲南等地區傳播。大約2000年前,該習俗傳播到了泰國北部等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原住民群體中。絕對年代測定顯示,懸棺葬習俗在中國大陸最晚的記錄,是昭通市鹽津縣豆沙關的懸棺葬(可能也包括相鄰的四川珙縣麻塘壩懸棺葬遺址),明代末期之後就不見蹤跡。但清代以後泰國等東南亞地區還流行這種葬俗,而台灣蘭嶼的耶美人和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上的托拉賈人至今還保留此種習俗。

  “僰人”是已經消失的少數民族,懸棺葬在昭通當地一直被稱為“僰人”懸棺。關於懸棺葬習俗的起源、人群源流、文化傳播和擴散模式、族群歸屬以及與現生人群的關系等,一直存在許多爭議。體質人類學研究認為懸棺葬人群與侗傣語系人群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而懸棺中隨葬品分析的結果則顯示,南亞語系的孟高棉族群和苗瑤語系人群是懸棺葬習俗重要的實施者和傳承者,甚至還帶有少部分中原漢文化因素。

  為探明這些重要問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昭通市威信縣和鹽津縣、廣西百色市華村和泰國邦瑪帕地區,年代在2500~660年前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綫粒體DNA全序列分析。研究發現,昭通地區的懸棺葬人群母系遺傳世系的遺傳多樣性非常高,而泰國北部懸棺葬人群的遺傳多樣性相對較低,該結果符合懸棺葬習俗在中國南方起源并向南流傳到東南亞的觀點。研究者將遺傳學分析結果與考古學、體質人類學、民俗學和歷史學等證據相結合,推測懸棺葬習俗約在距今3600年前起源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如武夷山地區)的百越族群(現今侗傣語系族群的祖先),之後懸棺葬習俗因人群大量遷徙和流動,在華南地區廣泛流傳(這就是母系遺傳多樣性非常高的原因)。大約在兩千年前,非常少數的懸棺葬習俗傳承者(G3a1世系人群)將該習俗帶到泰國北部等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原住民群體(比如孟高棉民族)中,形成大面積傳播。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