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評論領域也發生了微小卻不容忽視的變化。傳統意義的戲曲評論隊伍通常由戲曲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報紙雜誌專欄編輯構成。在這個戲曲評論學術共同體中,具有學理品格的戲曲評論是戲曲評論界的共同追求。新媒體時代,大批戲曲評論隊伍中的知名專家學者,除了在各大報紙、雜誌撰寫戲曲評論外,也紛紛通過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發布一些現場戲曲評論。由於是第一時間的觀感,往往非常容易引起網上讀者的共鳴,自然也吸引了大批“粉絲”點贊。
除了專業評論隊伍外,普通觀眾也構成了規模龐大的評論群體。人們在微博、抖音、快手等網絡平台欣賞戲曲劇作時,隨手可在屏幕窗口發布“彈幕”評論,內容往往短小精悍,語言風格多以網絡時髦用語為主,體現了新媒體平台戲曲評論的開放性、公眾性特點。
當然,新媒體戲曲評論隊伍的評論鑒賞水平參差不齊,但要著眼的是,新媒體在拓展傳統戲曲受眾範圍的同時,也構建了“線下”與“線上”並存的戲曲演出與互動評論生態。
新媒體戲曲數字資源的公共性和開放性,助推了優秀戲曲文化資源網絡共享。大數據信息容量巨大且存儲便利,有效保護與搶救了戲曲遺產,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利用高清攝像數字化技術,我國已經存檔記錄了多種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戲曲劇種傳承人影像資料。我國部分省市政府文化等部門牽頭,也對地方戲曲劇種的戲曲文獻資料、實物史料、圖片資料、音像資料建設了特色數據庫。未來,還可有效利用移動互聯網平台,推進傳統戲曲劇種分類保護活動,挖掘複排傳統戲曲劇目,建立檔案數據庫和口述史,保存瀕危劇種的數字檔案。
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時代前進的號角。中國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機構成,傳統戲曲在做好數字化工程的同時,也必須注重時刻觀察新媒體帶給戲曲藝術本身的變化,這是我們做好傳承的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