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公共消費應突出效率和引導效應
http://www.CRNTT.com   2020-04-10 08:57:16


  中評社北京4月10日電/公共消費往往表現為行政管理、科教文衛、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國防安全以及公用事業等方面的物質與服務消耗。這種消耗是為社會公眾購買公共物品與服務。因此,公共消費又被稱為“社會公共消費”。

  作為社會最終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消費能夠直接帶動居民消費,進而產生消費“乘數效應”。以杭州市為應對疫情發放的面值10元消費券為例,根據有關測算,政府部門每支出5元,就能拉動社會消費289元。當然,像消費券這種公共消費的拉動效應只是非常時期的暫時現象,從長期性與常態化角度看,公共消費確實可以對居民消費產生非常明顯的引導效應。

  一般而言,公共消費合理增加,代表著可以供給的公共物品與服務數量增加,以及效率的改良與質量的提升,增強公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比如,醫療保險比例的增加,意味著公民健康保障能力的強化;教育資源更加充足,可以讓公眾享受到低成本提高自身與子女素質的紅利。在這種情況下,居民部門就會大量替換出用於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支出,並將其轉化為其他方面的消費,居民消費由此得到擴張。

  公共消費除了具有拉動居民消費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的經濟學意義外,還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學意義。公共消費的資金來源於公共財政,即公共稅收形成了公共物品與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消費代表的是社會財富的二次分配。更重要的是,公共消費的服務指向是社會公共目標,尤其是由此衍生出的公共用品具有公益性、保障性、福利性與共享性特征。這樣一來,公共消費又承擔著促進基本消費平等化的重任。也就是說,公共消費將經濟激發功能和社會調節功能融於一身,對經濟與社會、效率與公平的關係起著潤滑與平衡作用。

  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公共消費還有合理增加的空間。但要明確的是,合理增加的公共消費應當是能夠高效率地轉化為社會公共產品、以及為社會大眾所共享和為社會帶來普惠福祉的公共消費,類似於使用超標辦公室、“三公”經費支出等不僅不能納入公共消費的增加範疇,還應該大力度與合標化削減。還須看到,公共消費的基礎是公共財政收入,我國財政收入增速近些年穩中有降,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今年的財政進賬難免受到影響,這就決定了公共消費在合理增加規模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提高公共消費的使用效率和帶動效應。

  公共消費的最終目標是增加令公眾滿意的公共物品與服務。因此,從購買程序開始,應當對准市場與民眾需求,加強對小微企業產品與服務的購買,並突出補短板導向。一方面,側重循序增加衛生健康、環境保護與科教培訓等方面的支出占比;另一方面,契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點,加強農村學校幼兒園設施、醫療網點以及鄉村兩級圖書館等方面的建設,促進公共消費城鄉平等化。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