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數字科技提升城市“免疫力”
http://www.CRNTT.com   2020-03-20 10:07:52


  中評社北京3月20日電/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挑戰是對中國經濟社會的一次“大考”,也全面檢驗了中國數字科技發展的成果。

  經濟參考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文章稱,實踐表明,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智慧城市等數字科技成果,在疫情監測分析、防控救治、民生保障、復工複產等多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利用數字科技手段構築起了全方位、立體化的疫情防控和為民服務體系,顯著提高了應對疫情的敏捷性、精准度和智慧化。在疫情應對中,數字娛樂、遠程辦公、在線教育、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零工經濟、無人經濟、無接觸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推動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AR/VR等應用需求快速增長,全民數字化觀念、技能和實踐活動更加普及。數字基礎設施加速成為社會基礎設施的核心內容,5G、大數據中心、雲平台、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等數字世界的基礎設施已成為保障戰“疫”成功的強大後盾。

  文章分析,大數據分析提供了疫情防控的“火眼金睛”。許多城市利用大數據技術,通過政務大數據共享、互聯網大數據互動,實現了對重點人員、重點區域的精准研判。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上線了數字化防疫系統——戰疫金盾,以“大數據+網格化”模式,分析識別和挖掘目標人群遷徙軌跡,找到與疑似人群有密切接觸的人群,可視化展示返程人員來源地區分布、新增健康異常人數、每日返程人數、離域人員統計、乘坐交通工具情況、去往省市分析等數據,能夠有效協助政府開展高危人群分析及疑似人群排查工作。該系統還能夠動態掌握園區企業運行情況,持續收集企業復工情況和物資需求、用工需求,為企業提供綜合性幫扶平台,幫助政府更好地科學決策、精准施策。

  移動互聯網構築了政民互動的“連心橋”。許多城市在非常時期運用各類城市APP、微信小程序等移動終端交互方式,準確高效地把各類權威信息、診療辦法傳遞給廣大群眾,實時在線處理各種政務事項,及時發現並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尤其是本次疫情最嚴重的武漢市,利用智慧武漢“民呼我應”信息化服務平台提供了“肺炎自查上報”功能,支持群眾在家自主對照比對症狀,社區安排就診,實現分級分流就診;開通了網絡心理咨詢,提供機器人和人工心理服務;搭建了“關愛群”,了解被隔離居民、居家困難的孤寡老人的情況,及時解決實際困難。1月23日至2月1日,“民呼我應”平台處理“肺炎自查上報”22968例,心理機器人上線98小時為61023位武漢民眾提供了心理疏導,“關愛群”及時為生病的空巢老人送去了救命藥。

  智慧城市打造城市指揮的“操作系統”。疫情防控是一項複雜巨大的系統工程,大量的數據、信息、命令需要強有力的匯集、分析、融合、協同手段才能支撐高效指揮防控。杭州下城區、深圳龍崗區等地的智慧城市系統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類似計算機“操作系統”的調度指揮中樞作用,實現了有效的數據集中匯集、態勢實時分析、物資統一調配、事件綜合指揮。京東數科提出“智能城市操作系統”,助力雄安新區等地構建數據底座,打造數字孿生城市,基於聯邦學習的數字網關技術打通城市中各政府部門、企業、機構的底層數據,深化數據匯聚共享,打通數據共享的“奇經八脈”,強化系統集成公用,促進各個政府部門實現聯動指揮,協調城市治理的“五臟六腑”,通過時空大數據分析,構建支撐公共安全、智能交通、智能能源等各種城市治理相關的人工智能應用,實現“牽一發動全身”,能夠全面提高城市治理的敏捷性、精准性和智慧度。

  數字經濟開辟了生產生活“新空間”。疫情開始以來,基於數字科技的各種數字經濟形態逆勢增長,開辟了舉國“居家隔離”情況下的生產生活的新空間,提升了城市應對疫情的韌性,成為增強城市“免疫力”的新亮點。一是網上購物逆勢爆發。受疫情防控影響,宅家居民在減少線下消費的同時更多轉向網上購物。京東大數據顯示,這個“全民隔離”的春節,民生類商品和“宅消費”的需求大幅超過了去年春節。其中,米、面成交額分別增長了5.4倍、4.7倍,方便食品成交金額增長3.5倍,豬肉同比去年春節增長超10倍;蔬菜成交額同比增長近450%,寵物生活成交額最高時上漲了230%,遊戲設備需求峰值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54%,健身訓練則達243%。二是數字內容產業迅猛增長。疫情期間,長視頻、短視頻、遊戲、直播、在線閱讀等在線娛樂方式,幾乎替代所有的線下戶外娛樂方式,95%的網民增加了線上娛樂和服務的使用,今年1月中國手游規模達47.7億元,同比增長49.5%。三是在線教育醫療快速發展。受疫情影響,大量醫療服務、教育培訓機構等轉向在線服務。疫情期間,教育類小程序累計用戶達到1.3億人,環比增長82%;平安好醫生平台累計訪問人次達11.1億次。四是在線辦公迅速興起。疫情期間,各地紛紛開啟遠程辦公模式助力疫情防控,短期內遠程辦公需求環比上漲663%,今年1-2月,遠程辦公企業規模超過1800萬家,遠程辦公人員超過3億人。

  文章指出,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疫情應對中也暴露出當前數字科技應用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和短板,主要包括幾點:一是數據融合不足。很多數據需要靠企業和主管部門臨時上報,缺乏統一的數據平台支撐,疫情不清、信息僵化、聯結用戶少、應用較孤立等問題突出。二是業務協同不夠。受制於不同區域智慧城市系統的分割和隔離,某些重點監控的人員一旦跨區域流動就無法及時掌握和預警,給全國範圍的疫情防控帶來不利影響。三是應用水平不均。先進城市已經廣泛通過各種數字科技開展數字化、無人化防疫工作,而落後城市還在使用手工台賬記錄信息、派遣工作人員上門巡防,既影響工作效率,也具有嚴重傳染隱患。四是數字鴻溝明顯。防疫期間“停課不停學”,大量老少邊窮地區和經濟困難家庭為孩子找信號、找設備成為不能承受之重,中國區域和群體間的數字鴻溝仍然突出。

  文章強調,“數字決定命運,科技引領未來”。要充分利用數字科技對城市進行優化、重塑和再造,提高城市“免疫力”,實現多用信息,少用能源,多利群眾,少受災難,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此,要進一步加大“新基建”建設力度,提升5G、雲計算、物聯網、智能終端等基礎型數字基礎設施的全民覆蓋力度,提高大數據、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區塊鏈、北斗導航等應用型數字基礎設施的普惠服務能力,推動無人化、協同化、公用化、智能化數字基礎設施的統籌規劃和共建共用。要進一步加快經濟社會全要素數字化轉型進程,強化普惠高效優質的數字化公共服務,大力加強針對數字化弱勢群體的信息設備供給、信息技能培訓、信息消費補貼,不斷縮小群體和區域間的數字鴻溝,促進數字科技福祉惠及全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