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立足中國大地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經濟學
http://www.CRNTT.com   2020-03-03 08:59:28


  中評社北京3月3日電/習近平同志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經濟學,是中國經濟學者的光榮使命,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國大地,堅持問題導向,用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不斷深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認識。

  中國經濟學創新發展的重要啟示

  經濟學是實踐性很強的致用之學。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時期,我國經濟學研究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我國經濟學者都作出了重要貢獻。比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以陳翰笙、薛暮橋、孫冶方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以研究中國農村經濟結構為主題,基於對不同地區農村經濟的一手調查研究,對當時中國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政治關係的普遍性質作出闡釋,為我們黨判斷中國社會性質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些經濟學者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互作用、不同所有制及經濟成分的關係、社會化大生產中的商品貨幣關係、價值規律的作用和按勞分配等的認識;改革開放後,許多經濟學者深入改革開放偉大實踐,探索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進程中的重大理論問題,為改革決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論支撐;等等。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經濟學創新成果的產生大都源於破解亟須解決的重大問題。正是重大問題的出現,提供了重大理論創新的土壤。經濟學者抓住機遇對這些重大問題進行科學分析和研究,推動時代進步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經濟理論就會應運而生。這樣的經濟理論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思想的原創性。比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學者們以科學方法論證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學者們論證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可以與市場經濟結合;等等。這些原創性理論成果都來自中國社會土壤,來自解決中國的真問題,大大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創新發展。

  二是研究範式的重大轉換。比如,上世紀20年代末,陳翰笙在蘇聯擔任國際農民運動研究所研究員期間,與那裡的一批理論家發生激烈爭論,於是決定告別從書本到書本、從概念到概念的研究範式,回國“對中國的社會作一番全面的調查研究”。研究中發現,僅僅關注生產力的西方研究範式是不能回答中國社會性質這一重大問題的,於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方法,著眼於生產關係來調查和研究中國農村問題,通過實地調查發現新“元素”,進而同已有“通說”或“定論”形成有力對話。又如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中國經濟學理論創新,從改革開放實踐中發現問題、尋找解決方案,逐步形成適合中國國情和發展道路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再將這些理論轉化為政策建議,用以解決改革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三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比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經濟學家對中國農村社會性質問題的討論,不是學院式的爭辯,而是根據具體的事實和經驗,探討中國農業改造運動或農民運動的任務與性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經濟學者深入思考計劃與市場的關係、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和分配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學者直接參與改革實踐,有的還成為改革的直接推動者。當他們為解決問題而站在時代潮頭時,顯然不是僅僅為了創造一種理論而進行研究,而是想讓理論研究成為決策和政策制定的參考,在推動實踐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從實踐出發、以問題為導向是科學的研究方法

  中國經濟學的創新發展啟示我們,從實踐出發、以問題為導向是經濟學創新發展的科學方法,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理論體系、實現中國特色經濟學創新發展的科學路徑。

  從實踐出發、以問題為導向是準確認識國情的有效途徑,而準確認識國情是進行理論創新的前提。理論的謬誤往往因無視國情的生搬硬套而產生,經濟理論創新必須糾正忽視思想性的唯技術化傾向,防止缺乏分析基礎的虛無化傾向,摒棄無視國情或忽視研究對象典型特征的錯誤傾向。通過技術化處理,直接照搬基於其他經濟體特征而形成的理論,把研究對象僅僅視作檢驗西方主流理論的案例,這種分析或許可以產出大量論文,甚至更容易在國外期刊發表,但對於解釋和解決所研究經濟體的實際問題不僅無益,反而可能有害。對國情的客觀分析是理論創新的前提。認識國情就要找准並科學分析一個經濟體的典型事實和基本特征,尤其是以問題為牽引發現經濟體的獨特性,分析其不同於其他經濟體的體制特征、典型事實及其經濟結果。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