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推進整合式創新 加快顛覆性技術突破
http://www.CRNTT.com   2020-02-25 08:33:53


  中評社北京2月25日電/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驅動著全球範圍內的新一輪產業變革,並使得企業競爭環境呈現出模糊性、非線性、指數性、生態性等特征。面對更加模糊不定、複雜多變的競爭環境,企業只有加快實現顛覆性技術創新,才能具備持續創新能力和全球競爭力,為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基於整合式創新的理論視角,新競爭環境下,企業技術創新需要從封閉自主轉向基於自主的開放整合,通過科技創新築基、制度文化賦能、戰略視野驅動,由單一技術創新轉變為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戰略創新的整合創新,打造動態核心能力,進而實現顛覆性技術突破和技術的持續躍遷。

  經濟參考報發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博士生尹西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博士後流動站研究人員海本祿文章表示,作為一個後發經濟體,中國的多數企業在發展初期缺少技術積累,與發達國家企業存在顯著的技術差距,因此,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模仿式創新是多數中國企業早期滿足市場需求、實現自身發展的技術發展路徑。但是,這一路徑很容易使企業陷入“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追趕陷阱,雖然也有不少企業依靠二次創新克服了簡單模仿的弊端,但總體來看,中國企業依然未有效解決核心技術缺失的難題,在全球價值鏈中仍位於中低端環節,在國際生產分工格局中處於從屬地位,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十分突出。

  企業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強國建設的核心主體,而顛覆性技術創新是中國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突破口。因此,只有推動企業加快實現顛覆性技術突破,才能切實提高中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企業亟須突破傳統的線性增長思維和單一發展模式,從封閉自主創新轉向基於自主的開放整合創新,應用整體性、全局性、非線性思維,調整自身使命、願景和戰略定位,加快實現顛覆性技術突破,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和全球競爭力,這不但是培育世界一流企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更是建設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強國和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命題。

  企業競爭環境呈現新特征

  文章稱,當今世界正處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期,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新的產業組織形態和商業模式不斷形成,為人類社會提供了跨越式發展的新動能,更為後發國家加快技術追趕、實現創新引領發展提供了新機遇。關於新興顛覆性技術有兩個代表性的組合詞匯——“NBIC會聚技術”和“ABCD互聯網新興技術”。“NBIC會聚技術”是指迅速發展的四大科技領域的協同與融合,即納米科技、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認知科學,最早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商務部牽頭資助的50多名頂尖科學家共同開展的前沿科學研討計劃提出,他們認為NBIC會聚技術將成為21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前沿科技,這四個技術領域的每一項重大突破都會為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變革,其中任意兩項技術實現交叉、會聚、融合或集成,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ABCD互聯網新興技術”則是指伴隨著5G通信技術等的重大突破,廣受關注的互聯網新興技術,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和數據科學。ABCD互聯網新興技術的發展同樣正在引發實質性的社會變革。包括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中國在內的全球主要國家紛紛出台了相關國家戰略與科技政策。

  以NBIC會聚技術和ABCD互聯網新興技術為代表的顛覆性技術,正驅動著全球範圍內的新一輪產業變革,使企業所處的國內外競爭環境和企業間競爭模式呈現出如下新的特征:

  第一,模糊性,集中表現為企業邊界和產業邊界的模糊化。隨著新興顛覆性技術的湧現和基於互聯網的商業模式變革,企業和產業邊界越來越模糊,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行業格局被互聯網深度重構,跨界顛覆日益成為普遍現象。企業不但要和同行業內的顯性競爭對手直接競爭,還要時刻準備迎接來自跨界競爭對手的挑戰。高度不確定性的競爭環境和產業邊界的模糊化,倒逼企業重新思考自身發展與產業競爭格局變遷的關係。

  第二,非線性,集中體現為技術的非線性發展,以及知識生產和傳播的非線性特征。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顛覆性技術的發展呈現出典型的非線性特征,催生了諸如眾包、維基經濟學等非線性的知識創造和傳播模式,並帶來了許多生物學意義上的“湧現”現象,對現有的認知模式和組織模式產生了較大衝擊。技術發展的非線性和知識生產與傳播的非線性,使得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和競爭優勢培育不再遵循千篇一律的定式,而是越來越個性化、差異化、多元化。這不但給傳統的企業管理帶來了新挑戰,也為新興企業和後發經濟體提供了差異化突破和非對稱性趕超的機遇。

  第三,指數性,集中體現為技術成熟與擴散速度、用戶和行業增長速度的指數性特征。以大數據、3D打印、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顛覆性技術的不斷湧現和加速應用,不但有效破解了企業內部管理面臨的“信息孤島”難題,也極大地提高了企業間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效率,大大加快了企業技術創新的速度,使企業間合作開展技術創新的成效大幅提升,管理和溝通成本明顯降低。其結果之一,就是技術成熟和擴散的速度日益呈現指數性特征,新技術、新產品的用戶獲取成本顯著降低、用戶積累速度爆炸性增長。例如雲計算的指數性發展和應用,帶來了雲服務使用成本的指數性下降,隨之而來的是雲服務行業用戶數量和銷售規模的指數性增長。一大批新創企業借助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快速崛起,並跨界衝擊著汽車、金融、裝備製造等傳統行業的在位企業。人工智能和通信技術的融合發展,也正在帶動智能製造、智能客服、智能家居行業的指數性發展。面對技術和行業的指數性發展趨勢,無論是初創企業,還是成熟企業,都需要打破原有的穩態競爭思維,實施動態性、指數性的創新與競合策略。

  第四,生態性,集中體現為生態型組織和競爭模式的湧現。生態型組織是相對於傳統的科層制組織而言的,生態型組織擁抱變化、重視共生而非競爭,強調組織扁平化、管理民主化、員工創客化。如今組織和產業邊界日益模糊化,互聯網新興技術使得在線共創和產業鏈價值鏈高效聯動成為現實,創新過程和利潤分配模式出現結構性變化,企業競爭焦點也從單一技術、產品或市場,轉向基於創新生態系統的整合競爭。與此同時,開放式創新、眾包、知識付費等新商業模式推動零工經濟快速發展,衝擊著現有的技術創新與獲利模式,也改變著傳統的封閉式創新模式與零和競爭思維。生態型組織不但是有效的企業組織管理模式,也是極具競爭力的商業模式。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成為生態型企業,或者與現有的生態型企業合作,加快技術創新、價值共創和利益共享的步伐。

  新競爭環境呼喚整合式創新

  文章介紹,技術創新管理視域下,顛覆性創新意指後發國家或後發企業從低端市場或低端技術切入,沿著價值鏈逐漸攀升,最終比肩甚至超越原有競爭對手的過程,這一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滕森提出。顛覆性技術創新是相對漸進性創新而言的,目前已經成為全球創新的新趨勢,而顛覆性創新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利器。

  傳統的創新理論和範式,側重從具體的行為、方法、環節、主體或問題入手理解創新過程、制定創新策略,現有的主流創新理論大都無法擺脫線性思維模式,雖然能夠提升企業某方面的能力,但是缺少對創新作為一種社會性創造過程的整合性思考。新競爭環境下,面對更加模糊不定、複雜多變的競爭形勢,中國企業亟須採用新的創新戰略和創新模式,加快技術創新和應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困境。

  整合式創新理論的提出正是基於這一背景。整合式創新是戰略視野驅動下的全面、開放、協同創新,其核心要素是戰略、全面、開放和協同,四個要素相互支撐,統一於整合式創新的理論範式中。根據整合式創新理論,創新不只是研發部門的責任,而是需要納入企業整體發展戰略中,以戰略創新引領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實現全價值鏈的動態整合,真正落實“人人都是創新者”的理念。在整合式創新過程中,企業不但要注重通過全員、全要素、全時空創新強化技術要素,還要注重對非技術要素的發掘和利用,打造屬於自己的獨特“雙核”——技術核心能力和管理核心能力,從而在新競爭環境下超越中國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傳統追趕模式,加快實現顛覆性技術突破。整合式創新和傳統創新範式最大的區別在於,整合式創新倡導戰略視野驅動,強調從系統觀和整體觀出發,思考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和創新過程的管理,重視對國內外環境、行業競爭趨勢、技術發展趨勢的戰略研判,以戰略創新引領技術要素和非技術要素的融合發展。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