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17年前香港淘大花園抗疫事件,對今天的啟示是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20-02-04 07:51:00


 
  今年防疫新壓力

  無形的制度經驗相對容易梳理及總結,但香港從2003年起至今仍未解決的“人多房少”的客觀現實,則令香港不少人士擔心其在面臨各類新型病毒時的防疫壓力。

  以淘大花園為例:因居住密度較高,其浴室面積也非常狹小(約3.5平方米),每當有人使用浴室時,關上的門及運行中的抽氣扇能造成較強的負氣壓,驅使帶病毒的小液滴通過地台排水口進入浴室,隨後附著在各種物品的表面上,比如地毯、毛巾、洗手間用品等。

  “所以新建的樓盤或者進行翻修時,下水系統必須符合要求,加裝‘反虹吸氣閥’,以避免將U形聚水器的水吸走,增加細菌傳入屋內的風險。”香港某物業管理員對《財經》記者表示,“所以一般家庭還好,更多的是其他家庭。”

  因人多地少造成的居住壓力,亦造成了香港多年來存在大量居住在“房中房(劏房,港稱劏房)”內的家庭。在過去十多年間,因種種原因限制,香港人煙稠密的市區舊樓內的劏房總數比之2003年時有增無減。據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的人口統計:全港約9.27萬個劏房,居住近21萬人,平均一個單位分間成3.4個劏房。

  曾於2003年任香港工程師學會“抗炎專責小組”主席的一位人士在多年前便曾表示:部分劏房需升高地台以加建獨立廚廁,或涉違規改建,難保證其喉管是否合規及裝有U形聚水器;部分劏房廁所更不設窗戶,空氣不流通下恐增加傳播病毒機率。

  曾經歷淘大花園爆發SARS事件的前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屋宇署長鄔滿海也稱:“最大問題是劏得不合格的劏房,以及政府如何跟進這類劏房的排水系統”。

  劏房之外,高層建築高密度設計產生的“煙囪效應”及香港的高密度人群聚集將會給抗疫帶來哪些影響,亦正在成為香港相關各界正在擔心的話題:基於人口密度而不僅僅是流通量計算,香港的疫情,可能將會比北、上、深、廣,甚至重慶更嚴重。

  按照人口密度計算,香港屬世界上最高人口密度地區之一。按照2018年香港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陸地面積,年中人口及人口密度統計(修訂於2019年3月4日)則顯示:香港陸上每平方公里的總人數為6890人。

  因香港不少地區為保育用地或難以利用的棕地,按實際的居住地區計算,“香港有700多萬人口,現時居住的地方有267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達27 000人……與香港人口密度可以相提並論的大城市,只有孟加拉達卡和印度孟買。”原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曾在此前的一篇網志中指出。

  從1月底至今,《財經》記者在香港特區幾處熱門購物區採訪時發現:雖公共圖書館、泳池等公共設施已經暫停開放。路上的大量行人也已普遍戴上規格不一的各類口罩,但購物及餐飲的商鋪生意仍相對興隆。

  截止2月2日中午12點,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香港特區新型冠狀病毒確診感染人數為14人,無死亡病例,亦無治愈出院病例。防疫壓力猶在,但形勢尚未惡化。

  來源:《財經》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