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魯爾”,東北“國中”?
http://www.CRNTT.com   2020-01-18 09:10:33


  中評社北京1月18日電/“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

  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從遼陽遷都到沈陽,稱之為盛京,奠定了沈陽此後三百多年東北軍政中心的地位。此時的長春還不曾擁有姓名,哈爾濱也是一片濕地,大連更是一片灘塗,沈陽就這樣孤獨地成長了兩百餘年,直到俄國人和日本人來到這片中國人的土地上。

  北洋軍閥、俄國人、日本人,在東北這片土地上各自發展勢力,如果說哈爾濱是俄國人打下的基礎,長春有日本人留下的規劃,大連是日俄的混合,沈陽則更像是北洋軍閥留下的“遺產”。這些艱難困苦的歷史在1949年畫上了休止符。

  從1949,到2019,前三十年,東北以一己之力撐起了共和國的經濟發展,從糧食生產,到工業發展,從人才培養,到資金支持,東北贏得了“共和國長子”的稱號。而到了改革開放時期,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當中,東北落後了。曾經東北發展的路徑選擇,如今成了東北難以擺脫的路徑依賴。

  區域的低迷,反映在城市發展上,就是東北四大副省級城市一個一個被後來者追上,超越,甚至遠遠地甩開。2000年,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2003年,東北振興規劃推出,2009年,中部崛起規劃實施,到如今,西部的成渝鎬,中部的漢鄭,相繼成為國家支持的國家中心城市。

  “十四五”規劃期間,國家將會提出新一輪的東北振興的規劃,屆時東北地區的國家中心城市應該會塵埃落地,東北四大城市,到底會花落誰家呢?沈陽的機會有多大?

  01

  “東方魯爾”的起起落落

  1949年,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是剛剛解放,一片瘡痍,百廢待興。經過了建國初期的恢復生產之後,中國開始學習蘇聯模式,制定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一五計劃”幾乎是從零開始打造中國的工業基礎,而為了快速提升中國的工業化水平,重工業成為當時發展的重點,而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沒有來自蘇聯的援助,很難在短期內搭建起完整的重工業基礎。

  蘇聯相繼援助了中國156個重點建設項目,其中57項落在東北,而沈陽則有六項,加上援助項目的配套項目,沈陽以及東北的工業體系逐步建立。沈陽鐵西區是沈陽工業的縮影,被稱為新中國工業搖籃,在這裡誕生了中國工業史上諸多第一:第一台車削普通機床、第一台50萬伏超高壓變壓器、第一台125萬噸擠壓機……鐵西區最多的時期集聚了沈陽80%的工業企業,全場不到10公里的北二路是鐵西區的核心,37家大型工業單位在此生產。

  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能夠迅速地調配一切資源,快速地生產出國家所需的工業產品。沈陽也擁有了各種稱號:共和國長子、新中國總裝備部、“東方魯爾”。豐富的資源,巨量的投資,外部的援助,以及體制的優勢,讓沈陽以及東北快速成長。到改革開放初期,東三省人均GDP不同程度地高於全國人均水平。即便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東北依然能夠依靠重工業基礎占據全國GDP的十分之一多,這也是為何一個東北地區,能夠擁有四個副省級城市。

  到了市場經濟時代,已經習慣於按國家指令生產的東北工業基地,逐漸變得不適應新時期的要求。即便中國第一家破產企業誕生在沈陽,但並沒有改變這裡的計劃經濟路徑依賴,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提出,沒有的國家計劃支持的沈陽,GDP雖然慣性增長,但是相比較於東南沿海地區的其他城市已經逐步落後了。“下崗”成為當時沈陽等老工業基地的標誌性現象

  1995年,鐵西區停產、半停產企業增加到三分之一,30多萬產業工人中有13萬人下崗。在2002年,國家提出東北振興戰略的前一年,沈陽還尚未能從下崗潮的衝擊中恢復過來。影響更為深遠的是,下崗不僅沒有改變東北地區民眾依賴體制的思維,相反是更為深化了他們進入體制內的決心,這進一步影響了東北市場經濟土壤的培育。2002年,沈陽市的GDP1400億元,在全國城市排第15位,但2003年東北振興的戰略並沒有阻止其下滑的趨勢。


  “東方魯爾”為何沒有像魯爾區那樣涅槃重生呢?

  02

  德國魯爾是如何死而複生?

  魯爾區並不是一個城市區域,而是位於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萊茵河下流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的地區。該地區總面積4435平方公里,大致與現在的沈陽城區的面積相當,人口530萬人。魯爾區是德國重要煤炭鋼鐵基地,18世紀這裡最多的時候擁有300多座礦井,幾十座鋼鐵廠。魯爾區的工業基礎和資源為二戰後德國的重新崛起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與英國、美國的老工業基地相似,傳統西方國家的工業城市和地區,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幾乎同時遇到了困境。二戰之後,歐洲國家興起了一股左翼思潮,許多國家紛紛建立起更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縮小貧富差距,擴大階級平等,由此帶來的是人工成本的上漲,而殖民體系的崩潰,提升了全球化的水平,海外廉價資源減輕了人工成本上漲的壓力。

  海外資源的輸入,導致了傳統工業基地失去了原本的資源優勢,包括魯爾區在內的,英國曼徹斯特、伯明翰地區,美國五大湖地區相繼遭遇危機。首先失去優勢的是魯爾區的煤炭工業,1954年到1968年期間,魯爾區關閉了27家礦井,每年減產1400萬噸,導致5300多人失業。而到了上世紀60年代,其他國家鋼鐵業的發展,使得德國的鋼鐵產業在成本上失去優勢,魯爾區又遭遇“鋼鐵危機”。產業衰落導致失業率上升,人口大量外流。

  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德國魯爾區開始轉型發展。魯爾區的轉型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經驗和教訓又為下一個階段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一個階段是工業內部轉型階段,是魯爾區工業體系縱向發展的階段,利用魯爾區煤鋼產業的基礎,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深挖傳統優勢工業的價值,給予政府補貼,從而形成了化學化工、機械製造等新興工業部門。

  第二階段是去工業化階段,這個階段是魯爾區多元經濟發展階段。由於第一階段的政府補貼還是集中在重工業企業當中,魯爾區的產業結構並沒有得到多少改善,相反政府補貼破壞了市場機制,導致原本可以去南部新興工業區尋求機會的產業工人留了下來,使得魯爾區的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1989年,北威州政府啟動埃姆舍公園國際建築展計劃,注重生態環境修復和歷史文化保護,魯爾區開始發展以文化和服務業為核心的第三產業。經過20年的發展,魯爾區的代表已經不是曾經的礦井和煙囪,而是文化設施和設計創意,魯爾區城市埃森被命名為歐洲2010年文化之都。

  第三階段是再工業化階段,這個階段魯爾區的產業結構更為合理,工業基礎更為扎實牢固,能夠抵禦更多衝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讓魯爾區重新思考產業轉型的方向。服務業縱然可以有效地解決就業問題,優化產業結構,但是沒有工業支撐,服務業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一階段魯爾區依然依靠的是曾經的工業優勢,但是並不是從產業鏈上延伸,而是以此為基礎發展環保和新能源等新型工業。同時利用魯爾區歐洲十字路口的區位優勢發展交通物流業,使其成為魯爾區的支柱產業之一。

  如果把魯爾區僅僅是看成像北京798那樣的工業遺跡文化創意區那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魯爾區現在依然是歐洲最大的鋼鐵生產基地,但如今的魯爾是一個以高新技術和服務業為引領,多元經濟產業協調發展的綜合區。魯爾區轉型的經驗總結起來也就這麼幾條:政策支撐、市場主導、發揮優勢、引進人才、多元經濟、交通先行。

  03

  東北振興,沈陽先行?

  2003年中央提出東北振興戰略,時任沈陽市委書記稱:東北大振興,沈陽要先行。他將振興沈陽老工業基地看成是新時期的“遼沈戰役”。對照魯爾區的轉型發展,沈陽新時期的“遼沈戰役”打贏了嗎?

  在2002年,沈陽市開始改造鐵西區,提出“東搬西建”方案,打算將鐵西區的工廠全部搬到西邊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級差地租來獲得資金,盤活企業。資料顯示,從2002年到2007年,鐵西區共遷走239家企業,騰出7平方公里土地,區財政從土地出讓中獲得140億元資金。而這140億資金也成了沈陽市城市更新以及國企改革的“啟動資金”。

  改造後的鐵西區成為沈陽市的新城區,從原來的工業區變成了如今的商業區,而曾經的“下崗一條街”北二路上也從雲集工業企業變成了東北最大的汽車貿易集散地。鐵西區財政收入從2002年的3.36億元排名倒數第一,到2008年96億元躍升到全市第一。2017年鐵西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高達108億元,穩居沈陽各區市第一。

  “東搬西建”除了優化沈陽的產業機構之外,還促進了沈陽優勢企業的技術升級。搬遷不僅僅只是企業的遷移,更多的是企業借此機會實現重組升級,通過搬遷改造解決企業存在的結構、技術、管理等問題。首先搬遷使得企業獲得了級差地租,能夠為企業的技術升級提供資金支持,其次企業通過搬遷到新的經濟開發區,可以享受到開發區的稅收優惠政策的支持;第三,開發區土地資源更為豐富,企業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比如沈陽機床集團,曾經在外租用38個車間依然不能滿足生產需求,通過搬遷將集團下屬核心企業從各自廠區全部遷入經濟開發區進行徹底的專業化的重組、組織結構調整、業務流程再造、技術改造升級和全面信息化建設,極大地減輕了企業技術、管理、業務升級的成本。

  工業基礎是沈陽的優勢所在,在全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沈陽擁有39個,工業具體門類達139個,特別是裝備製造業,沈陽是全國的裝備製造業基地,被譽為“共和國裝備部”。在振興戰略支持下,沈陽並沒有放棄原本的工業基礎,相反是發揮優勢所長,扶持優勢產業,提出“工業立市”,與同為老工業基地的武漢市“工業倍增計劃”不謀而合。“工業立市”戰略,把裝備製造業作為沈陽工業發展的優勢產業,給予重點支持,推進發展壯大。2018年,沈陽市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6.3%,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8.6%。

  沈陽市也借鑒魯爾區的經驗,開發利用工業遺跡。首先是政府主動規劃,2006年初,鐵西區開始了以“尋訪老鐵西記憶,展工業文化風貌”為目的的“一場十館”建設。工人村生活館和鑄造博物館是沈陽工業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兩大品牌。其次是引進專業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對舊工業遺存進行升級改造,使之成為城市生活的新地標。這其中的代表是紅梅味精廠舊址的改造,貫徹“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的理念,通過保護性改造,通過專業設計師的設計,破敗的廠區升級成了如今的“紅梅文創園”。

  政策很給力,沈陽也是很努力,但是東北振興十幾年以來,作為曾經東北軍政中心沈陽,不僅未能先行,相反在東北四大城市當中,沈陽的發展始終未能占據優勢。相比較於其他三個城市,沈陽的政策支持相對少很多,哈爾濱、長春和大連三個城市均有國家級新區,而沈陽的沈北新區還是在申報過程當中。這也導致,沈陽在四個城市當中,GDP排名倒數第一。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