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鬆開人才緊箍咒,流動的中國將充滿更多活力
http://www.CRNTT.com   2019-12-30 08:42:07


  中評社北京12月30日電/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圍繞創造流動機會、暢通流動渠道、擴展發展空間、兜牢社會底線作出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可以說,《意見》的出台為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解除了“緊箍咒”,也給人才的流動、成長和發展架起了“登雲梯”。

  人民網發表時評人鄭世平文章表示,人是生產力的關鍵,人的流動是社會活力的重要源泉。一段時間以來,關於人才流動的新聞不絕於耳,甚至有觀點認為社會流動已經相對“凝固”。前有“張小平到底重要還是不重要”的討論,後有知名互聯網企業“996”話題的發酵和離職員工的爭議,都充分暴露了妨礙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縱觀《意見》全文,聚焦的就是當前社會性流動在機會、渠道、空間、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解決的正是那些不尊重勞動力、人才為了實現個人價值自由遷徙權利的現象,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意見》當中,“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落戶條件”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一本戶口簿,牽動著住房、教育、醫療、就業等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牽引著人才流動的方向。對這條內容的解讀不妨一分為二。從人的角度來看,城市門檻的降低增加了個人職業發展和價值實現的機會,增強了個人通過努力奮鬥改變命運的動力。但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流入將有效解決城市“有事無人幹、有人無事幹”的結構性矛盾,促進地區的經濟發展。可以預計的是,“搶人大戰”或將更加白熱化,倒逼城市在公共服務供給、營商環境改善、人才宜居宜業等方面做些文章。

  文章認為,怎麼看待人才流動,折射怎樣的人才觀和價值觀。回顧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沒有城鄉之間的閘門大開,就不會有幾億人流轉逐夢;沒有人才的輾轉不息,就難言美好生活的臨近。無論是那些年甘於擠車廂、爬車窗的人,還是今天遠赴他鄉、漂泊打拼的人,都在流動中實現了個人價值、創造了社會價值。可以說,那些以“惜才”為名行“卡人”之實的做法,那些“你不幹有的是人幹”的土圍子思想,都與人才流動的紅利背道而馳。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指出,“一個流動的中國,充滿了繁榮發展的活力。”再過幾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春運,世界將再次見證一個流動的中國。搭建橫向流動橋梁、縱向發展階梯,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活力,構建合理、公正、暢通、有序的社會性流動格局,流動的中國必然也是馳而不息的中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