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經濟增長是否“保6”下的民生焦慮
http://www.CRNTT.com   2019-12-25 08:53:32


  中評社北京12月25日電/“對於政策制定來說,雖然面對經濟減速不能談虎色變,但也要千方百計地防止經濟失速,保持經濟處在合理增長區間。”

  即將到來的2020年是一個符號性年代。“十三五”規劃在這一年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要屆時落局,其中所凝聚的民生期待格外厚重。也正因如此,對於GDP是否“保6”在學界展開激烈爭論的同時,決策層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從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穩增長”置於“六穩”之首來強調就可見一斑。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出現了季度增長邊際遞減趨勢,GDP從第一季度的6.4%先後減慢為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6.2%與6%。受到影響,全年經濟增幅可能為6.1%。雖然今年可以成功“保6”,但2020年經濟下行的壓力還在,IMF就此作出的預判是明年我國GDP處於5.7%-5.9%增長幅度之間。由此首先觸及到的第一個重要民生疑慮是,“破6”之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否真正實現?

  按照“十三五”規劃,全面小康社會包含著兩大經濟訴求,即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收入在2010年翻一番的基礎上再翻一番。對比發現,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是41.21萬億元,2018年是91.93萬億元,不難看出,GDP翻番的目標其實已經在2018年提前實現;人均國民收入方面,2010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換算成美元是4260美元,2018年增至9732美元,同樣已經提前實現小康社會目標。

  但接下來面臨的嚴峻問題是,無論是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還是製造業投資以及外貿出口,都很難像先前那樣形成適配經濟擴張的強大需求,同時,我國適齡勞動人口也在以每年至少200萬人的速度遞減,可以利用的技術要素也在減少,資源環境可承受的能力達到臨界點,由此形成的潛在增長率不會很高,在此背景下,民眾收入還能否繼續增長?

  按照設定目標,2050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要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也就是世界銀行所設定的人均收入1.3萬美元的標準,在經濟放緩的前提下,難度不難想象。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便是GDP增幅滑入悲觀的4%-5%的區間,也會帶動國民收入的增長。以最近10年為例,我國GDP增速雖然從起初的近10%降低到目前的6%,但同期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依然實現了年均8.21%的增長。另外,衡量增速放緩是否影響國民收入,不應只看民眾收入的絕對減量,如果國民收入增速超過了GDP增速與財政收入增速,同時顯著高於通脹率,且沒有受到通貨膨脹的深度侵蝕,即便國民收入出現了萎縮,也應當屬於非常正常的現象,而且這樣的經濟增長是應當有效的。

  與居民收入緊密關聯的第三個重大民生話題是,經濟減速是否會衝擊到民眾就業?雖然GDP減速肯定會對就業需求產生階段性抑制,但二者並不一定存在必然因果關係。橫向來看,2019年美國經濟前三季度出現了邊際遞減趨勢,約2.2%的GDP年度增幅比往年低出0.7個百分點,但美國失業率創下近60年來的新低;同樣,日本經濟2019年前三季度只有0.9%,年度GDP不超過1%,但失業率降至26年來的新低。縱向上看,我國經濟雖然今年前三季度增幅逐季下降,但前11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7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16.3%,其主要原因就是第三產業扮演了拉動就業的主角。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只有59.7%,而美國和日本的占比分別高達70%和80%以上,相比而言,我國服務業還有可觀的上升空間。

  綜上,在主要民生指標保持穩定性改善的前提下,即便是出現經濟增長階段性或者連續性減速其實並不可怕,而從國際經驗看,任何一國經濟在經過了高速增長後都會出現一個下降過程並回歸合理區間。但也不能將經濟減速看成是一個絕對的經濟規律,且不能任其自由落體,否則降速過快會衝擊與弱化市場主體的預期和信心,引致投資與消費的削減並拉低全社會總需求,反噬經濟增長的基礎並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對於政策制定來說,雖然面對經濟減速不能談虎色變,但也要千方百計地防止經濟失速,保持經濟處在合理增長區間。

  來源:國際金融報  作者:張銳(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