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張亞中:國民黨莫忘孫中山的民生主義
http://www.CRNTT.com   2019-12-11 00:20:09


  中評社台北12月11日電(作者 張亞中)孫中山與馬克思一樣,很早就看到了西方資本主義所帶來的“貧富不均”以及所引發的社會問題,但是所提出的解決方法卻完全不同。

  因為中國當時貧窮,所以孫中山的民生主義主張國家要為人民創造財富,既要“發達國家資本”,也要鼓勵公民營“振興實業”;另一方面,為避免走向西方資產階級壟斷社會的歧路,主張要“節制私人資本”、重視“社會分配”、財團不可以主宰國家,影響人民生計。孫中山提醒國人,老祖宗的智慧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可以用“均富”兩個字為代表。“富”要用資本主義“創造財富”的方法,“均”則必須要用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思維。孫中山的理念融合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是一個以“中道”,“不姓資也不姓社而姓民”的民生主義。如果再從孫中山的“和平”、“天下為公”、“平等”等政治主張來看,依照現有的政治光譜分類,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是略為“中間偏左”的政治思想。

  中華文化向來比較崇尚社群主義的和諧與合作,而非個人主義的競爭與鬥爭。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就是以追求生活幸福為意義、以養民為目的、以均富為原則、以和平為方法、以大同社會為理想的主義。

  在落實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方面,國民黨在1949年來台以後,的確認真地執行“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也運用國家資本推動國家十大建設、促進經濟發展,使台灣成為當時亞洲四小龍之首。到了1980年代末,不僅經濟成長迅速,貧富差距的縮小也是世界之最,那是國民黨最光榮的年代。

  1990年代全球化的開啟、新自由資本主義開始席捲全球,國民黨的高層也逐漸對“民生主義”淡忘了,盲目地跟著資本主義的腳步,再加上當權者為了鞏固自己的領導權力,與財團與地方派系掛勾,使得台灣走上了美國“牛仔式的資本主義”的道路。

  私人財團以“提升競爭力”為由支解公營企業,政商勾結更使得公共建設成為綁椿的工具。人民突然發現,社會上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學費貴得快繳不起、買賣房子炒地皮是致富的最佳方法、因為擔心養不起小孩而不敢生、年輕人對未來茫然沒有希望。整個社會應有的公平正義都逐漸消失,台灣社會變得愈來愈不平等。

  這些現象並非台灣所獨有,透過科技與金融的推波助瀾,全球都出現不平等現象,左派與右派的民粹相繼興起,社會陷入不安,暴力示威頻繁。這是資本主義橫行所帶來的必然結果,馬克思在百年多前就看到,孫中山也看到了。

  中華文化中的“民胞物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為公”、“世界大同”,都是“左派”思想家所希望追求的社會主義理想。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特別要求國家要照顧人民的“食衣住行育樂”等基本生活需求,也包涵了相當大的社會主義內涵。中國國民黨要振衰起蔽、重新建立“大論述”,就必須將國民黨在民生政策上界定為一個“中間偏左”的政黨。

  在參選“總統”初選時,“0歲到6歲小孩國家養”是郭台銘先生的政見,但是很可惜的,人們都是從經濟費用上討論其“是否可行”,而不是從政治理念上辯證“應否推動”。德國與北歐國家所推動的“萊茵式資本主義”,在教育支出上就不讓私人資本主義主導,在他們眼中,教育不是經濟問題,而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分配與權利問題。

  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在經濟發展上尊重資本主義,但在享受經濟成果後的公平分配或防微杜漸方面,則尊崇社會主義。中國國民黨的再改造,必須重拾孫中山“中間偏左”的民生主義,尤其在“教育、醫療、住房”等重大議題上,必須以社會主義思維來平衡資本主義的主導。

  不讓市場完全主導“食衣住行”、“教育、醫療”等民生必須事務,是國民黨應該有的堅持。“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在孫中山與中華文化的理念中並不存在。如果是社會的弱勢、必須被照顧的幼苗、孤苦無依的老人,國家必須要給他們“白吃的午餐”。這既是中國國民黨應有的理念堅持,更是中華文化最美好的部分。

  以上是張亞中對國民黨從重改造建言的第八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