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構建綠色發展體系助力西部綠色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9-11-30 09:20:46


  中評社北京11月30日電/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更好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著力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日報發表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富榮文章表示,西部地區是中國生態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地區,其區域戰略地位重要、自然資源相對豐富,但是大多數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生態環境較為脆弱,主體功能區建設中的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所占比例較高,綠色生態產業的發展水平總體來看還比較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就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來看,迫切需要圍繞綠色發展做文章。以構建綠色發展體系助力西部地區綠色發展,不僅是西部地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西部地區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的內在要求。下一步,需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推動產業綠色轉型為抓手,積極構建能夠進一步凸顯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比較優勢的綠色發展體系,助力西部地區走好綠色發展道路。

  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

  文章稱,綠色發展理念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存為目的,對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和發展目標進行正確反思基礎上的價值選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內容,其核心是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與永續發展。實踐表明,經濟和生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並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為我們在新時代努力建設美麗西部、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也是西部地區通過綠色發展破除區域經濟發展生態制約的必然選擇。

  生態環境的質量是一個地區綠色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40多年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時仍存在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有待破解。比如,由於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導致了生態破壞,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關係而造成了環境污染,等等。這些都是西部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明顯短板。

  應該看到,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就必須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增長方式,積極構建生態產業體系,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把經濟活動與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留出自然生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以構建生態產業體系為抓手

  文章認為,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高級化水平不僅體現了產業的發展水平和質量,而且體現著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質量。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有助於加快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新舊動能轉換,讓綠色發展成為主流,創造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西部地區地域遼闊、經濟總量小、人均產出水平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和規模,但更重要的是著力解決發展質量的問題,必須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更高質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長期以來,西部地區產業結構中原材料工業占比高,產業鏈條短,產品層次低,新興產業發展緩慢,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矛盾十分突出。對此,需緊抓“一帶一路”建設及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機遇,及時調整發展思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與新模式,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