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中國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19-11-22 08:48:47


 
  所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契合了中國社會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年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九十多年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在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中得來的,是在對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是任何制度體系不具備和難以企及的。

  也正是這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和堅實的實踐基礎,鑄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勢概括為13個方面,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從本質屬性到價值理念、從制度立場到制度目標、從制度績效到制度運行、從宏觀到微觀的全方位立體畫像。

  堅定國家治理的制度自覺與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尚需更加成熟定型,但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不是改弦更張。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制度成熟而持久。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用13個“堅持和完善”傳遞出極為明確的信號。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勢必要求制度與時俱進。特別是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已經被證明是行之有效、至關緊要的經驗、辦法、舉措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讓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人民當家作主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備,讓涵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各方面制度體系都隨著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而更好地堅持並且不斷完善,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夯實制度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制度是社會經濟關係的產物,制度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客觀必然性。馬克思曾對制度下了一個定義,把它作為“具有規定和管理一切特殊物的、帶有普遍意義的‘特殊物’”。但這一“特殊物”並不是人想當然自我選擇與設計的,而是基於客觀的社會歷史形態的。社會經濟關係是決定制度形態的深層次原因。一個國家發展到什麼樣的經濟社會狀態,就會有什麼樣的制度形態。換句話講,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到什麼程度,制度也應該並且也會發展到什麼程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呼應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其分步實現目標的時間表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戰略步驟高度吻合。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勇於自我革命。堅持,不是固步自封、不是路徑依賴;完善,不能停留於零敲碎打的調整和碎片化修補。沒有全方位、深層次、系統性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可能完善和發展。這一過程必然會招致一些既得利益群體的反對,會遇到極其巨大的阻力和意想不到的波折。我們必須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還要有好的國家治理能力。制度執行力是國家治理的“最後一公里”,必須適應國家現代化總進程,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提高國家機構履職能力,提高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社會文化事務、自身事務的能力,以切實提升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的本領,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以確保持續推動擁有近14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辛鳴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