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流寇”、庶民與台灣政治的“漂移”
http://www.CRNTT.com   2019-10-08 00:16:08


 
  三、台灣政治的分化與異化

  (一)台灣精英階層內部以及精英階層與庶民之間均出現分化與對立

  過去二三十年來,由於意識形態的對立和奪取政權的需要,在政治上占主導地位的精英階層出現以藍綠為基本分野的分化,兩者在一系列重要議題上激烈惡鬥,“衹看顏色、不問是非”的治理觀念、問政方式在島內政壇頻頻出現。台灣遂陷入了長期內耗的泥沼。更嚴重的是,這一方面導致台灣經濟民生議題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眾多可造福於民、有助於發展經濟的重要舉措或被貼上標籤、橫遭汙名化,或在藍綠紛爭中被長期拖延、難獲落實。另一方面,經濟政策被意識形態裹挾,沒有長遠的戰略視野,以服從服務於政黨利益為主,更多用於討好支持者,而非著眼於經濟持續發展,淪為政客“拼政治”的祭品,最終釀成經濟政策碎片化、資源嚴重浪費的後果。據統計,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台灣經濟尚能大致延續七八十年代的中高速增長,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卻出現2001年、2009年兩次負增長,1%、2%之類的低速增長更是如家常便飯⑧。這固然受外部因素影響,但更多是拜台灣紊亂的政治所賜。政治的混亂與經濟的困境致使民眾幸福感、獲得感無法升高,反而愈加苦悶,他們普遍厭惡政客的爭權奪利、爾虞我詐,普遍希望社會安定和諧、經濟成長改善。然而遲至今日,這種精英階層與庶民之間的分化對立仍然較為明顯。

  (二)台灣政治異化嚴重,解決經濟民生問題的功能明顯下降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台灣開啟“民主化”、“本土化”的進程後,這幾乎成為三十年來台灣政治發展的主軸。它開展得轟轟烈烈、如火如荼,長期以來多數人未對此產生任何質疑,反而醉心於這種“一人一票選公職”的舶來品,並深深引以為傲。然而,這實際上不但使經濟民生議題被邊緣化,更掩蓋了政治出現嚴重異化的問題。這些年來,掌握多數政治資源的精英階層牢牢把控利益分配,內部分贓機制固化,然而他們衹知道維護其政黨和團體利益,沒有為廣大庶民謀求福祉,與整個社會希望改善生活品質、實現公平正義的要求相悖離。換言之,西方式的“民主”沒有改變廣大庶民的命運,沒有體現他們的意志,“民主”光環漸趨褪色。

  (三)民進黨兩次執政加劇台灣政治的分化與異化

  民進黨成立以來,以“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大陸威脅台灣安全”為支撐,建立起一套衹有代表本土的民進黨在台灣掌權才是政治正確的歪理。在多數時間裡一直通過製造族群對立和兩岸對立,煽動“仇中”、“抗中”擴大政治空間;取得權力以後,又通過打壓對手、推動“台獨”等方式鞏固和拓展政治版圖。在民進黨和“台獨”勢力操縱下,台灣政治陷入用所謂“安全”取代發展的誤區中⑨。2016年5月蔡英文當局上台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阻撓破壞兩岸交流合作,台灣民眾無法再像過去那樣盡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紅利;懷著“非我族類”的心態加緊清算政治對手,優先處理頗具爭議的“不當黨產”、年金改革、同性婚姻合法等議題,對涉及廣大庶民的經濟、民生議題則反應滯後;對外交往上奉行“倚美抗陸”路線,推動“新南向政策”,卻屢屢受挫,得不償失。在此情形下,台灣政治社會逐漸被意識形態禁錮,政治行動力日漸衰退,經濟發展長期停滯和廣大庶民生活水平持續下降。台灣政治日益脫離民眾的利益和社會需求,淪為精英階層爭權奪利的工具。

  四、應回歸為民眾謀福祉的政治初心

  (一)台灣社會在自發糾正政治分化和異化造成的不平衡,已處於政治主軸轉換期

  十幾年來,台灣不少政治勢力曾拋出“超越藍綠”、“中間路線”等主張,試圖爭取廣大基層民眾的支持,但或者步履艱難、功敗垂成,或者見權忘義、丟棄初心。然而,以去年“九合一”選舉為標誌,民進黨慣用的為奪取政權、穩固統治服務的說辭已被台灣民眾識破,不少人從“鐵杆綠”或“鐵杆藍”的桎梏中解脫出來,更加重視政治人物能否照顧到廣大庶民的切身利益,能否為多數人帶來福祉與安全。“韓流”的延續與“新流寇運動”的方興未艾,均在顯示台灣社會已在自發糾正政治分化和異化造成的問題。這也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以往政客一拿到權力便無限透支消費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天下事有利於民者,則當厚其本、深其源;有害於民者,則當拔其本、塞其源”。島內各政黨和政治人物衹有明瞭和把握這一最新民意脈動,衹有真心實意為民眾謀福祉,才能得到民眾擁護,才能在未來政治舞台上佔據一席之地。如今,除韓國瑜外,柯文哲“找回良心、莫忘初衷”和鄭文燦“建設不分藍綠、福利不分顏色”等表態,表明島內一些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對此已有較深的認識。相反,如果像民進黨這樣繼續沿著現在的歧路走下去,衹會面臨進一步加劇的執政危機,最終被民眾和歷史所唾棄。

  (二)大陸提出的一系列主張有助於增進台灣民眾福祉

  近些年來,尤其是今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以來,大陸已提出攜手推動民族復興、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等一系列涉及兩岸關係的重大主張。這有助於增進台灣民眾福祉,符合島內的現實需要和政治邏輯,也給廣大台灣民眾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未來,我們將繼續堅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全心全意為台灣同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深入推進對話協商,讓台灣社會和民眾認識到當前大勢,瞭解大陸的善意和保護好台灣未來的重要舉措;同時,以堅定意志化解台灣民眾的錯誤認知,增進其對大陸發展理念認同和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喚起更多台灣民眾踴躍加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進程中來。

  註釋:

  ①《“新流寇運動”崛起!游盈隆揭蔡英文擋不住“韓流”兩點原因》,中國台灣網2019年6月9日,http://www.taiwan.cn/taiwan/jsxw/201906/t20190609_12172384.htm。

  ②參見林淑玲:《台灣政治板塊大位移 政黨輪替前奏》,中評網2019年6月10日,http://www.crntt.com/doc/1054/5/0/4/105450483.html。

  ③台“主計總處”:《2018年家庭收支調查》。

  ④資料來自台“主計總處”總體統計資料庫。

  ⑤同上。

  ⑥《調查顯示台灣勞工平均月薪38656元新台幣》,新華網2017年12月1日,http://www.xinhuanet.com/tw/2017-12/01/c_129754065.htm。

  ⑦資料來自台“勞動部”《台灣地區勞動統計月報》。

  ⑧《1976-2017年台灣經濟增長率》,周志懷主編:《台灣2017》,第476頁,九州出版社2018年。

  ⑨參見《仇開明:當前兩岸關係呈現“三期疊加”特徵》,《人民日報》海外網2019年6月12日,http://opinion.haiwainet.cn/n/2019/0612/c353596-31573127.html。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10月號,總第262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