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為全球經濟治理貢獻智慧
http://www.CRNTT.com   2019-09-24 08:03:15


  中評社北京9月24日電/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努力發展對外經濟交往,服務國內經濟建設和發展大局,從積極融入走向參與引領,中國對全球經濟治理的貢獻越來越大,正在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對外經濟關係實現突圍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0年,世界格局呈現出兩極特征,美蘇兩大陣營尖銳對立和冷戰。這一階段中國在經濟上自給自足,受制於嚴峻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對國際經濟活動的參與很少,對外經濟關係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同世界經濟的聯繫基本處於鬆散的半封閉狀態。

  但新中國對外經濟關係在那個時期並非完全“空白”。這一時期新中國對外立足第三世界,通過建立廣泛的國際統一戰線,在20世紀70年代末,成為第三世界的重要力量。

  這一時期,中國成功打破了世界大國對中國的遏制,為下一步打破經濟孤立、逐漸接觸和融入世界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為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掃清了道路。

  穩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為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創造了有利的內部環境。

  1978年5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穀牧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考察歐洲的法國、瑞士、比利時、丹麥、聯邦德國等五國,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第一次派出政府經濟代表團考察資本主義發達國家。

  同時,中國開始積極謀求加入各種國際經濟組織。1979年1月,中美建交,加入國際金融組織的外部條件趨於成熟。1980年3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派團來華與我方談判;4月17日,IMF執行董事會通過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中國的決議,恢復了中國在IMF的合法席位。此後,IMF成為我國吸收先進經濟管理經驗的重要途徑和與世界各國進行政策對話的重要窗口。

  同年,中國恢復了在世界銀行集團的合法席位,同時成為國際開發協會、國際金融公司的成員國;從1981年起,中國開始向世界銀行借款並逐步合作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培養;1985年,國際金融公司批准第一個對華項目。

  1986年3月,中國成為亞洲開發銀行的會員國,這對我國吸引外資,開拓貿易,加強技術交流,以及繞過政治隔閡加強與亞太國家的經濟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對外貿易方面,中國於1986年7月正式向當時的關貿總協定(GATT)提交“複關”申請,邁出了“入世”第一步。

  在這一階段,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起步,整體經濟實力有限,和外部世界的接觸和交往剛剛開始,對國際經濟遊戲規則不熟悉,因此,中國以搭建與國際市場進行溝通交流的橋梁為主,逐漸了解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基本規則。

  積極參與國際經濟事務

  鄧小平第二次南巡後,中國對外開放的步子加大,從引進外資轉向與國際接軌。1992年之後,中國經濟連續五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令世界為之矚目。與此同時,大批跨國公司進入中國,1993年後中國利用外資的規模一直名列世界第二,中國市場化的過程與對外開放梯度推進的過程是完全吻合的。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融入全球化大潮,“按照國際慣例辦事”,是這一階段中國在全球層面最核心的經濟外交舉措。從1986年7月提出“複關”申請,到2001年12月成為WTO成員,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外交談判,其中最主要的是中美雙邊經濟談判。“複關”和“入世”之路可謂坎坷。最終,中國於2001年成為WTO第143個成員,開啟了中國經濟外交新紀元。“入世”也讓中國經濟快速騰飛,外匯儲備大量積累,促進了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同時為應對外部衝擊做好了準備。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