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 70年人口嬗變破譯經濟增長密碼
http://www.CRNTT.com   2019-09-22 09:22:49


 
  由於一系列阻礙勞動力流動的體制障礙被逐漸消除,勞動者提高收入的個體動機與資源重新配置的效率驅動力得到銜接,共同推動了大規模的勞動力轉移,同時在宏觀層面上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蔡昉的研究顯示,在改革期間,中國整體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7倍左右,其中勞動力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之間進行重新配置,或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作出了高達44.9%左右的貢獻。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國流動人口迅猛增長。1982~1990年,中國流動人口逐年增多,從657萬人增加到213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從0.6%增長到1.9%,平均每年大約增加185萬人。

  1990~2014年,流動人口進入快速增長期,2000年已經超過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9.5%;2010年為2.2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6.5%;2014年,中國流動人口達到峰值2.53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8.5%。

  2015年以來,受人口年齡結構變化、進城落戶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響,流動人口雖然逐年略有減少,但仍保持在2.4億人以上的規模,相當於每6個人中就有1個流動人口。

  快速增加的流動人口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流動人口聚集度較高的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成為經濟發展最活躍、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

  隨著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的建立,以城市群為主體的城鎮化格局持續完善,城市群人口集聚度持續加大。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成渝、哈長、中原、關中平原、蘭州—西寧等城市群將吸引聚集更多的流動人口。

  後“人口紅利”時代的增長動力

  文章認為,勞動年齡人口的負增長、勞動力供給總量的下降以及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表明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減弱。但從絕對量看,中國勞動年齡人口仍保持近9億人的規模。

  與此同時,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國家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質的飛躍。70年來,普通本專科畢業生人數從1949年的2.1萬人增加到了2018年的753.3萬人。

  國家統計局數據還顯示,1982年全國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7.2%,1990年占9.4%,2000年占14.7%,2010年達到22.9%,2018年提高到29.3%。尤其是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顯著提高,1982年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僅有0.6%,1990年為1.4%,2000年上升到3.6%。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高校招生規模快速增長,高學歷層次的人才不斷增多,2010年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為8.9%,比2000年提高了5.3個百分點。2018年達到了13.0%,比2010年提高4.1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51個百分點。

  張成剛分析稱,從1999年擴招到2019年,中國受高等教育群體的規模已經超過1億人;預計到2030年能夠達到2億。“這個規模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人才規模的上升不僅是數量問題,人才集聚效應增加會碰撞出更多創新,改善商業環境和文化,體現出人才紅利。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