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從工業蝶變 看北京的關鍵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9-09-12 08:51:54


  中評社北京9月12日電/近日,市統計局發布新中國成立70年北京工業發展數據,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總產值僅9.1億元到一步步突破百億、千億、萬億元,亮眼數據記錄著70年間北京在工業化進程中取得的輝煌成就,亦折射著這座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堅實腳步。

  抽象的數字或許過於概括,但將目光投向現實生活,就能感受到蘊含其中的滄桑巨變。當歷史的指針撥回70年前,百廢待興的北京“連一顆釘子都造不出來”。從消費城市到生產城市,北京的蝶變由工業化開始。“從天安門望出去,應該處處都有煙囪”成為對城市發展的期待,化纖、鋼鐵、冶金一度成為北京現代化的“代名詞”。現如今,鋼花鐵水不見,汽車、醫藥、電子變身產業主體,騰籠換鳥間,“高精尖”已成為這座城市新的名片……創新突破、動能升級,這始終是北京前行的奮進節奏。

  從做加法到做減法,城市發展的路徑變化,折射著不同時期北京對首都職責使命的認識和對城市發展規律的理解。“生產城市”“工業重鎮”,這是彼時國家對於首都發展寄予的期望,而北京也在聚集資源的過程中構建起了一個現代化大都市的基本樣貌。但當人口資源環境壓力頂到天花板,甚至一定程度影響到了首都功能的發揮,一場刀刃向內的“外科手術”勢在必行。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以大禹治水之法為北京破局,明確了首都北京“四個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開啟了這座城市蝶變升級的新篇。在減量發展的大邏輯下,傳統產業不斷“瘦身健體”,工業能耗開始大幅下降,新興產業隨之蒸蒸日上。“減量”非但不會讓工業產值規模縮水,反而會給工業生產帶來更大收益,給這座城市帶來更大活力。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從“粗放”走向“精細”,從“單調”走向“多元”,從“又黑又重”走向“工藝輕巧”,北京產業結構的歷次調整是順勢而為,但絕非輕而易舉。一來,由“聚”到“疏”有一個過程,要幾番摸索甚至試錯才能完成新舊動能的接續累積。比如,北京文創園區雖然勢頭正熱,但什麼是最恰當的定位和出路,其實還在探索之中。二來,“減量發展”也好,“轉型升級”也罷,不僅僅是對產業格局的調整、發展慣性的矯正,更是對舊有觀念的更新、治理思路的升華。面對轉型期的陣痛與不適,不能退縮求穩,惟有攻堅克難。寒來暑往,疏解功能謀發展引領著首都揚帆遠航,也完成了人心與國家戰略的同頻共振。

  一座城市的發展道路是漫長的,但關鍵處只有幾步。今天,北京的“白菜心”茁壯成長,崛起的創新高地成為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優化產業布局,追求高質量發展,永遠是北京的“源頭活水”,也永遠是北京的“首都使命”。我們相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北京一定能在新的歷史方位中書寫更大的輝煌。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雨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