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35歲到77歲,中國人均預期壽命70年變化從何而來?
http://www.CRNTT.com   2019-08-20 08:58:28


  中評社北京8月20日電/人均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綜合指標,是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重要內容。影響一個國家人均壽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經濟發展水平、醫療服務水平、教育水平、生活方式、遺傳因素、地理位置等。

  走在今天的中國街頭,白髮長者比比皆是,社會老齡化現象的背後,是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提高到77歲。人生七十已經不再是古來稀了,然而時間倒退70年,新中國初期,中國人的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只有現在的一半都不到。這麼大的跨越是如何做到的呢?

  張麗清出生於1990年,今年29歲。今年一月份她的第二個寶寶降生,如今也已經7個多月了。這一天鄉衛生院的醫生又來到她家做產後訪視。

  鄉衛生院的醫生對孩子的發育情況進行了評估,看到孩子各項指標發育得都很好。同時也對張麗清產後的恢復情況做了詳細了解,並把相關數據登記在册。

  根據於都縣衛健委的統計,2018年全縣新生兒為11931人,新生兒的存活率達到了99.73%;2018年全縣孕產婦11880人,零死亡率。而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孕產婦和嬰兒的死亡率都是很高的。

  新中國成立之初:孕產婦死亡率高達1500/10萬,嬰兒死亡率高達200‰。

  1990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為88.9/10萬,嬰兒死亡率50.2‰。

  2018年:孕產婦死亡率18.3/10萬,嬰兒死亡率6.1‰。

  2018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較1990年下降了79.4%,嬰兒死亡率較1990年下降了87.8%。

  眾所周知,孕產婦的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對整個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有著重要的影響。人均預期壽命是指:某年某地區新出生嬰兒預期存活的平均年數。截至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從建國初的35歲提高到了77歲。

  世界衛生組織前總幹事 陳馮富珍:第一,中國政府堅持政府辦醫,堅持醫療衛生公益性;第二投入這方面也做得好;第三政策落實,這都很重要。現在我們看到的成果是什麼?就看人均平均壽命,這是很了不起的,還有孕產婦的死亡率,嬰兒的死亡率都繼續下降。現在的健康指標,已經達到了中高收入國家的水平。

  實際上影響人均預期壽命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在70年的時間裡,我國人均預期壽命能有這樣大幅度的跨越確實堪稱中國奇跡。那麼這個奇跡是怎麼創造的呢?首先要說孕產婦和新生兒、嬰兒死亡率的下降,建國之初,很多婦女生孩子都是在家裡由接生婆接生,張麗清的外婆方玉英就有過這樣的經歷。她當時找接生婆在自己家裡生,第三個孩子位置不好,生下來就沒氣了,生產時間太久了。

  由於接生婆醫療水平的限制再加上不注意消毒,直接導致新生兒破傷風,孕產婦產後出血、產褥期感染等並發症的高發,這也成了危害母嬰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教授 郎景和:解放初期推行新法接生。第一,無菌觀念,產科感染是孕產婦死亡的第一個原因;第二,要正確助產,防止產科的損傷、出血問題。

  為了降低農村地區和邊遠地區婦女分娩的風險,改造舊產婆,培訓新法接生員,便成為了當務之急。郎景和就是參與推行新法接生的醫生之一。

  郎景和:我七幾年下鄉的時候還在推行新法接生。她們都開始不信我,說你生過孩子嗎?你結婚了嗎?你給我們講接生,我們都接了一輩子了。我向你們學習,但是至少有兩條你們要注意,怎麼注意無菌操作,新生兒出來不哭,新生兒窒息怎麼弄?現在到醫院來生,這些就都解決了。

  1984年也就是改革開放之後,全國開始推廣住院分娩,大大降低了孕產婦和嬰兒的死亡率。1990年孕產婦的死亡率比建國初下降了94%。截至目前,我國產婦的住院分娩率已經達到了99.8%。同時,國家開始普及產前檢查,以《母子健康手册》為載體,免費為孕婦進行5次產前檢查,推廣生育全程醫療保健服務。全國產前檢查率穩步提高,由1996年的83.7%上升到2018年的96.6%,農村從80.6%上升到95.8%。

  黨的十八大以來,婦幼健康事業迎來了新的歷史時期。婦幼健康工作也由“保生存”向“促發展”轉變。近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265億元用於支持農村婦女相關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張麗清也切切實實感受到了這些政策上的紅利。

  張麗清說:“準備要寶寶的時候,村裡的醫生送來了葉酸片,預防寶寶畸形。懷孕五個月的時候,做了免費的無創檢查,生完寶寶以後,村裡的醫生來看望我和寶寶,寶寶六個月的時候,村裡還送來了營養包。”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