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孫海潮:中法關係和中國改革開放進程
http://www.CRNTT.com   2019-08-16 00:17:57


講座現場(中評社圖片)
 
  做出良好示範 中法關係更緊密

  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作為第一個西方元首訪華,周恩來總理接見,兩位國家領導人均帶病在身,足以見得中法兩國對彼此關係的重視。1975年,鄧小平副總理回訪法國,這也是中國領導人建國後首次出訪西方大國,希拉克總理親自到機場迎接。

  孫海潮大使指出,法國對鄧小平來說具有不同的意義,在這裡他由一個勤工儉學的有志青年正式成為了一名共產主義的戰士。法國輿論曾評價道:在法國的歲月使“鄧小平之所以成為鄧小平”。通過和法國領導人的討論,鄧小平轉變了對世界局勢的看法,將重心從準備打仗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也由此為改革開放埋下了伏筆。 

  中法關係的發展帶動了中國同世界的聯繫。大使說:“法國一直看中中國人民的購買力,希望開拓中國市場並大力發展中法經貿關係。”秉持著對法國“同等優先”的原則,中國引進法國“三大件”——高鐵、核電、航空以及武漢一汽和廣東二汽等汽車項目,成為了中國引進歐洲技術資金的開始。當時中美尚未建交,中法關係的發展在歐洲起到了引領和示範作用,西歐國家相繼出台對華政策。這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意義毫無疑問是重大的。

  講到這裡,孫海潮大使還補充了一則趣事:1981年,宣布參選總統的密特朗訪華。鄧小平予以會見並共同探討了國際關係格局和兩國兩黨關係。隨後,密特朗在當年5月的總統選舉中當選,輿論稱這是他中國之行得到的“福報”,他本人也深以為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