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國國有經濟發展的啟示
http://www.CRNTT.com   2019-07-17 06:58:05


  中評社北京7月17日電/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只有466億元,人均國民收入66.1元。到了201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90萬億元,人均國民收入已經達到64520元。GDP占世界總量由二十二分之一增加到六分之一,這是天翻地覆的變化。

  經濟參考報發表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錦文章表示,70年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頂梁柱”國有經濟,也經歷了一系列改革歷程,我們有必要做一個總結,認識發展階段,對規律性的東西有個清晰的結論並可從中得到一定的啟示。

  啟示之一: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中國國有經濟的顯著特色,十三次五年規劃是國企發展的核心。建國70年來的十三次五年規劃,都是黨中央領導經濟的主要抓手,這是國有企業發展的依據。從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六次三中全會和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制定的政策與發展戰略,都是國企發展的綱領與准繩。特別是在新形勢下,強調“兩個一以貫之”,這是國有企業的根本與靈魂。

  啟示之二:國有企業是中國社會主義最重要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國企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基石作用。規模巨大的國有經濟控制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國企在國民經濟中起著核心和基石作用。在改革開放以來,在解決中國國有經濟發展道路、基本經濟理論、路線、經濟體制、經濟分配與發展戰略等重大問題上,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

  啟示之三:國企民企相輔相成,比翼齊飛,“兩條腿”齊步並進,保證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啟示之四:從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的發展,現代化是中國國有經濟發展的主線。70年來,工業化進程、市場化改革、信息化社會、經濟全球化諸因素,深度影響中國國有經濟工業現代化的路徑和模式。當前,現代工業正向智慧工業轉變,包括綠色工業、生態工業、信息工業、智能工業等,工業的可持續性和工業生態環境保護受到普遍重視。

  啟示之五:中國國有經濟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中前行,改革開放是國有企業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強大動力。改革主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把原來單一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並立存在、共同發展的格局;二是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推行多種形式的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三是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制度。

  啟示之六:綜合平衡,長期在既要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又要堅持市場經濟方向的過程中平衡發展。經過長期探索,中國國有經濟從實際出發,形成了實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其中包括:既堅持國有企業的市場化,又堅持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在收入分配改革上,既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又堅持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在生產要素市場的發育上,既促進國有資本在市場上的自由流動,又保障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和發展壯大;在政府職能的改革上,既強調為發揮市場的基礎作用創造條件,又強調加強和完善政府的宏觀調控。

  啟示之七:中國國有經濟在經濟波動中發展,國有經濟被投資的擴張和壓縮牽動。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經濟的波動。從歷史情況看,投資的擴張和壓縮是經濟擴張和收縮的原因。第二產業的波動對經濟波動的影響比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影響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