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網絡) |
中評社北京7月9日電/自上海出台法規實行強制垃圾分類後,北京的垃圾分類立法工作也提上日程,公衆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垃圾分類大討論。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在采訪多位垃圾分類回收行業的創業者後發現,暫時的不便和吐槽是習慣養成過程中的必經之路,越來越多的人有環保意識,願意垃圾分類,只是希望這件事簡單、方便、專業、衛生。
准確分類、按時投放從來都不簡單
在強制垃圾分類之前,早已有人看准垃圾經濟,掘金垃圾分類回收行業。
“小黃狗”成立於2017年8月9日,是一家全品類全國性的智能垃圾分類回收企業,主要針對“可回收物”,在入駐城市內提供智能垃圾回收機設備安裝、設備運維和垃圾清運,并為居民投遞提供環保金收益。
在垃圾分類回收系統的投遞、收運、分揀、處理、再利用五大環節中,“小黃狗”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桂博文提到兩個環節難度較大:一是投遞環節,很多用戶不明白怎麼去做垃圾分類,或者因為偷懶導致投遞不准確;二是收運環節,提升效率需要足够的信息化技術支持。此外,分揀、處理、再利用環節相對來說已經比較成熟,難度較小。
桂博文在推廣垃圾分類過程中發現:在普通社區裡,居民普遍能理解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受到生活作息規律等實際情況的影響,真正響應的人群大多是小朋友和中老年人。
“年輕人太忙了,很多時候他們確實沒有這個精力。比如今年‘六一’兒童節我們走進社區和小朋友們進行了一場環保主題的活動,結果陪小朋友來到現場的基本都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在家休息或者幹脆去加班了。”桂博文很理解不少人“有心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