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有信心讓億萬百姓端穩“飯碗”
http://www.CRNTT.com   2019-07-03 08:08:54


 
  自信,源於對經濟運行的理性分析,也源於各方人士的實踐體驗:

  ——從可能的波及範圍上看,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對就業“大盤”影響有限。

  一來,出口本身沒那麼脆弱。“獨特的設計、創新的材料、嚴格的裝訂要求,只有中國才能生產出我們想做的圖書。”美國出版商丹尼爾•雷諾德直言。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也認為,“中國產品在外國市場上競爭力的牢固程度,超出了許多市場參與者的想象。”今年1—5月,我國出口額達64987億元,同比增長6.1%,保持較快增速,也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二來,出口對就業的拖累並不大。近年來,隨著內需潛力源源釋放,消費已成為拉動經濟的“主引擎”,由出口帶動的就業在總規模中的比重相應降低。再者,目前我國就業的“主力軍”——服務業的可貿易屬性比製造業低,受衝擊的可能性也更小。

  ——從自身的承壓能力來講,我國有充足的“底牌”應對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對就業的影響。

  完備的產業體系,會使製造業產能黏性強、崗位不容易流失。

  “拿到訂單後只需兩天,就能在珠三角把原料、輔料、工具、包裝全備齊,這在其他國家簡直不可想象。”張志江說,這兩年有企業將部分產能轉移到東南亞等“成本窪地”,“可一算成本、效率、質量的總賬,還是留在國內劃得來。”和張志江一樣,不少受訪者認為,我國堅實的產業基礎、強大的配套能力以及與日俱增的創新實力,將使製造業贏得轉型升級的寶貴窗口期,持續支撐龐大的就業體量。

  強大的國內市場,會不斷釋放和衍生新需求,創造更多崗位。

  “受外部環境變化影響,有的客戶減少了訂貨量,可這絕不會打亂我們擴大生產、增加招聘的決心。”工業機器人巨頭庫卡的中國首席執行官王江兵認為,中國製造業正加快轉型,對生產線的需求越發多元,“長遠來看,工業機器人在中國前景廣闊,無論基礎研究、技術開發還是售後服務都需要大批人的加入。”展望未來,傳統製造業改造升級、新型城鎮化加快發展、居民消費能力增強等諸多因素,都將為我國不斷釋放新的市場需求。

  “朋友圈”持續擴大,會降低我國對少數國家的外貿依存,減少其對就業的影響。

  “現在,有些國家的訂單減了一些,可歐洲、中東市場起來了,營收逼近‘半壁江山’,未來還會更高。”浙江龍翔紡織公司總經理王純對未來充滿期待,“只要堅持轉型、開拓多元市場,就能穩住產能、穩定人心。”“近年來,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廣受認可,合作取得豐碩成果,有利於外貿格局更多元,也將抵消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可能帶來的就業損失。”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長安說。

  看發展態勢——

  只要應對得當,就能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看過去,成績斐然,看未來,挑戰猶存——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凸顯,新的影響因素還在增加。不過,受訪者普遍認為,只要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應對得當、措施有力,就能保證就業穩定、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去年以來,一系列穩增長、穩就業措施相繼落地,已經證明了應對的有效。

  大規模減稅降費,讓企業“輕裝上陣”,極大增強了吸納就業能力。

  降低增值稅稅率、降低社保繳費比例、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減稅降費近2萬億元的重大利好,將廣泛惠及各類企業。“我們屬於食品零售業,人員密集、利潤空間小。根據今年的小微企業普惠性減免政策,我們僅企業所得稅就能省下26萬元。”正如山東隆泰食品公司負責人郭秀蘭所說,政策利好極大減輕了資金壓力,讓企業幹勁更高、帶動就業能力更強。

  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營造良好環境,鼓勵創新創業創造,可充分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

  眾創空間數量達55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超4000家,創業投資機構逾3500家……我國已是世界上第二大創業投資市場。近年來,我國創新創業創造熱火朝天,搭建起廣闊的就業舞台。“我們將加大稅收、融資、用地等方面政策支持,積極發展創業孵化基地,鼓勵更多勞動者通過創新創業創造實現就業。”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說。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能讓新空間“長”起來、新崗位“冒”出來。

  6月6日,隨著工信部向4家企業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率先進入5G時代。有人預測,到2025年,5G將帶動經濟產出35.4萬億元、提供300萬個就業崗位。5G、汽車、家電……今年初,我國圍繞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制定了詳細方案,不少企業順勢而為,紛紛追加投資、擴大生產。

  做大就業總量的同時,我國也正從供給側發力,千方百計提高勞動者素質,使供需更匹配、就業結構更優化。

  “廠裡上了智能生產線,學會編程就有希望轉崗成為系統操作員。”最近,長沙一家紡織廠的職工戴玲白天上班、晚上參加培訓,“本事大了,飯碗能更‘鐵’!”

  一邊“有活沒人幹”,一邊“有人沒活幹”……過去,結構性矛盾制約了就業質量提升。今年,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鼓勵更多高中生、下崗職工、農民工報考;3年內,開展各類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5000萬人次以上……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加強,既能為高質量發展增強人才供給,也有利於“人盡其才、人有其崗”。

  “面對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我們有充足的政策工具。比如採取財政或貨幣政策以穩定增長、增加投資、拉動就業,也可採取援企穩崗、增加公益性崗位供給、加強就業困難人員幫扶等措施。”莫榮表示,從前5個月就業運行情況看,我國今年完全可以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的預期目標,牢牢守住就業基本面,從而讓億萬百姓“飯碗”端得更穩、經濟應對風險和挑戰的底氣更足。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劉志強 李心萍 邱超奕 韓 鑫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