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細化垃圾分類有“利”可圖
http://www.CRNTT.com   2019-07-01 17:42:50


 
  日本大體將垃圾劃分為“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上世紀80年代,剛剛赴日的中國留學生習慣將家用垃圾都倒在一個塑料袋內扔掉,但幾天後垃圾便被原封放回被要求重新分類。由於不同垃圾需按不同時間丟放,但殘羹剩飯等“可燃垃圾”刺鼻難聞,被不少人在晚上悄悄扔出去,但第二天依然會被原封放回。雖有不識規章的窘迫,但垃圾分類也給很多人帶來生活上的“好處”。日本各地用於收集舊家具、舊電器的“粗大垃圾”站逐漸成為“撿漏”二手產品的勝地,不少留學生的第一張書桌、第一個書架甚至第一台電視都來自這裡。如今,日本的垃圾分類細節體現在各個角落。《環球時報》記者發現,日本的高級公寓裡設有垃圾室,內設多個藍色塑料箱,分別用於扔放鐵罐、玻璃瓶、舊紙質用品、塑料製品等,以及專門扔倒“可燃”垃圾的箱子,甚至還掛有專用脫臭裝置消除異味。

  日本民眾對垃圾分類的習慣並非“自古如此”。二戰後日本垃圾處理問題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湧向城市而凸顯。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日本先後出台《清掃法》《生活環境設施整備緊急措施法》《廢棄物處理法》《資源有效利用法》等法律法規,明確各級政府、企業和居民對處理垃圾的責任與義務,並通過舉辦各種活動將垃圾處理從法律制約逐漸轉變成“市民意識”。

  劉建國分析稱,垃圾分類不能只是簡簡單單算“經濟賬”,“垃圾分類現在漸漸從過去的‘大包大攬’的政府管理走向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要讓垃圾產生者也都參與到垃圾處理中來,每個人盡到自己的責任。”

  濕垃圾處理德國領先

  “過去發達國家把可回收的垃圾分出來以後再將產業鏈延伸到中國來,所以垃圾處理是全球循環產業鏈,並不完全在一個國家內。在這方面,中國的產業鏈相對比較完整。”劉建國認為,目前中國在垃圾分類回收某些部分能力還不足,比如在濕垃圾的處理上德國的能力比較突出。

  《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到,德國居民家前一般有三個垃圾桶,分別盛放生物、廢紙、廢棄垃圾。玻璃、塑料、金屬垃圾要丟到公共分類垃圾箱。超市等機構還回收廢電池、有押金的瓶子等。不同的垃圾處理公司定期用垃圾車將這些分好的垃圾運送到不同的處理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