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吳軍捷:對“五四”的若干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9-04-18 08:59:07


 
  (二)

  又一個星期六,聽說香港一家專門出歷史教科書的出版社,舉辦關於中國歷史教學的研討會,趕去聽一聽,學一學。

  得到訊息如下:第一,著名的香港史學者梁炳華用他的親身經驗,說明對歷史的興趣,來自於有情懷老師的培養,他們教會了他從周邊事物中探究歷史因由,講歷史最緊要的是提起學生的興趣,要讀得開心,而中史尤其是香港史,有大量的故事和戶外考察活動,是最有條件做好的。另外,要學生投入,關鍵是要讓他們有事做,比如搜集一段史料,比如讓他們用新的方式銓釋歷史故事。“指一條好路教你行”的方式己不適用當代青少年。

  第二,有科技公司介紹,教育歷史正嘗試用人工智能及大數據來開展。該公司用了相當時間,製作了長洲太平清譙的APP,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方向、角度進入現場,去體驗實況,與各式人等交流,並可以用這個軟件來加工製作,加上自己的創意,甚至加槍加炮,想像成一場戰爭,編成打機遊戲。現時青少年很多歷史知識是從遊戲機上來,但史實、場景、道具都不精確,提供了許多錯誤觀念。而學校大多配備了360度相機,平扳電腦,已有條件讓老師帶領學生去實地考察、製作,花心思用學生開心的方式去傳播正確的歷史觀念。

  第三,任課歷史科主任提出,學生學習動力何來?學中史能幫忙入大學?找到好工作?都不是。香港規定,中國歷史在中五前是必修科,但中五後選中史只憑興趣。大學入學看中、英、數、通識加兩門選修,俗稱4+2。對中史有興趣,或想靠這科拉高分數的人少之又少。一間學校通常只有一、二十人。全港DSE會考報中史的從2012年起,每年減少三千人,今年只剩六千餘人。不扭轉跌勢,今後就會滅科。可否大學入學由4+2,改為中、英、數加三門選科改為3+3,増加一些因興趣而選修中史的學生。他還說,中史會考題目也令人難以捉摸,比如連續三年都出有關國共二次合作的試題,五四運動是考學生“罷買日貨是否成功?”

  第四,出版社介紹,目前中史的課時很難分配,要教三千年,多個課題與世界史、文化、社會等內容交叉,實在很難取舎。實際教學靠各校自主的延伸研習。

  我的思考是:由於前段香港取消了國民教育,連帶取消了中國歷史的必修。現在雖經努力爭取,通過由明年開始,中國歷史列為中五前必修,但配套沒有解決。現在仍是香港中史教育最壞的時代,當然也有條件把它變成最好的時代。但不能光喊口號、光靠增加撥款,而是要須對中史整體的教學方針、內容、方法、課程安排,與其他各科及升大學的配合有一個真正的反思和改變,才能達到社會的期望。

  正如我的一個小校友,鳳凰衛視“領航者”主持人於盈在達沃斯論壇上所說,面對新時代,最需要改變,也最難改變的是教育。香港的教育,尤其是歷史的教育,實實在在拖了香港發展的後腿,不在這個根本上下死工夫,光靠社會團體去做工作,只是“放煙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