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建設新型國家創新生態系統 加速國企創新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9-03-26 09:14:23


  中評社北京3月26日電/進入對外開放新階段,國際競爭焦點已從單一科技創新轉向基於國家創新生態系統的整合創新能力。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國有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對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思想、實現創新引領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加快建設和完善新型國家創新系統

  經濟參考報發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尹西明文章表示,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中國國有企業肩負著加快國民經濟轉型、積極參與全球創新競爭、共建美好世界的重要使命。在全球創新格局重大變革、國際經貿關係深度調整的背景下,加快建設和完善新型國家創新系統,加速國有企業創新轉型,成為中國進一步參與和推動全球創新治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進入對外開放新階段,中國亟須建設符合國情和創新發展戰略的新型國家創新生態系統,加快國有企業創新發展步伐,一方面強化國企提升創新效率和創新競爭力的現代企業發展使命,另一方面助力國企更有效地踐行國家戰略這一社會使命,以國企創新發展推進創新引領發展戰略落地,進一步實現國企和民營企業共生共創共贏,從而助推中國產業轉型、加快“一帶一路”建設和跨國創新競合步伐、參與全球創新治理,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新型國家創新生態系統建設與國企創新發展的典型路徑

  文章分析,第一條路徑:戰略與制度創新引領重大攻關。

  建設新型國家創新生態系統,加速國有企業創新發展,戰略與制度創新引領重大攻關、推動高附加製造產業集群崛起是首選路徑。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國之重器則是大國崛起和民族復興的脊梁,但是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須舉國上下齊心協力,方能匠心突破。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和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起步於從計劃經濟向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的國家戰略與社會治理模式的轉型創新,而戰略與制度創新更是引領重大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創新文化和生態的根本保障。中國航天、大型客機、中國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國之重器的打造和世界級工程技術的突破,均離不開中國特色的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

  以被譽為“製造業的皇冠”和“現代製造業的一顆明珠”的大型客機為例。高技術、超複雜性、長周期、高投入、高風險等特征,使得民機研發製造能力成為一個國家航空業水平的重要標誌,也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重要標誌。為推動大飛機研發製造能力的突破,中國於2010年底批准立項了中國首個大型客機重大專項標準化示範項目,並由國務院批准設立中國商飛公司作為項目主體,統籌聯合各方力量推進以C919大型客機為代表的民機核心技術攻關。2017年5月5日,歷時7年,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噴氣式大型客機C919首飛成功,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研發製造大型客機能力的國家之一,打破了少數製造商對民航客機市場的長期壟斷,更為中國大飛機產業鏈和產業創新集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高附加製造生態體系和創新型國家建設具有全面帶動和示範效應。

  第二條路徑:基於科學的創新轉型。

  隨著生命科學、新材料、量子通信和相關產業的崛起,科學對創新的杠杆效應日益顯著。基於科學的創新是實現基礎性、重大性和顛覆性創新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技術持續產生、擴散應用的知識源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基於工程技術的創新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甚至在跨海大橋、深海鑽探、高鐵等領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但是在諸如生命科學、化學等基於科學的創新和相關產業領域,中國一直處於落後和跟隨地位。基於科學的創新,是實現產業升級和驅動企業、經濟持續轉型的重要引擎,也是中國國有經濟提升科技創新效率、邁向世界級創新領軍者的必由之路。

  以中化集團“科學至上”的創新轉型為例。中化集團在2016年5月召開戰略研討會,確立了建設創新型石油化工企業的戰略,並重組集團的業務板塊和職能部門,繼而實施一系列旨在促進創新轉型的措施,階段性效果顯著,中化在世界500強的排名從2017年的第143位,上升到2018年的第98位。但是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在回顧集團5年發展時,客觀而冷靜地意識到,雖然中化創新戰略有了初步效果,但很多產品和技術創新並沒有真正推動業務上的行動,中化面臨著“無核心競爭力、無技術優勢、增長乏力、可能走向平庸”等重大挑戰,無論是產品還是業務均需要加快基於科學的創新轉型。對此,寧高寧在2018年3月發布一篇題為《科學至上——In Science We Trust 關於中化集團全面轉型為科學技術驅動的創新平台公司的報告》的萬字長文,系統闡述中化轉型的背景、目標和方法論。緊接著,中化集團於4月份通過《中化集團關於深化改革全面轉型為科技驅動的創新平台公司的決定》,正式拉開中國能源化工領域典型國企基於科學的創新轉型的序幕,提出“科學技術驅動的創新型企業”的集團層面轉型目標。

  以中化為代表的國有企業,開展基於科學的創新轉型,是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國企尤其是大型央企轉型的有益探索,將有助於國有企業全面提升主營業務的產業地位和國際競爭力,成就“行業領先、受人尊敬”的創新型公司,更有效承擔企業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雙重使命。

  第三條路徑:高密度研發驅動自主可控。

  企業核心能力的構建離不開自主創新,自主創新更離不開高密度的研發和高水平的創新人才。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柱,承擔著關鍵核心技術上突破國際封鎖和實現自主可控、可靠的重要責任。能否堅定自主研發、自主製造之路,決定著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實際影響力,也決定著中國企業在對外開放新階段能否取得持續的國際競爭優勢。

  從一個年產值不到2000萬元的珠海市小廠,到如今成為多元化、國際化的工業集團,格力“趟”出了一條國有企業依靠自主創新實現世界級“冠軍”企業的創新之路。一系列“冠軍”榮譽的背後,是格力研發經費“按需投入,不設上限”為代表的高密度研發驅動技術自主可控之路。自2010年提出“格力,掌握核心科技”以來,格力持續加大在空調壓縮機和智能裝備等方面的投入,以質量管理促創新管理,構建具有長遠生命力的自主研發創新體系;於2014年提出“讓天空更藍大地更綠”的目標,貫徹負責任創新的理念,助力美麗中國,並於2015年提出“讓世界愛上中國造”,致力於通過自主創新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和世界影響力轉型。在這一過程中,格力持續保持高研發投入,堅持自主培養人才,相繼成立12個研究院、74個研究所和929個實驗室,僅2017年研發投入就達到57億元。

  持續的自主研發和自主人才培養,匹配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完美質量技術創新管理,確保了格力電器在全球市場的持續競爭力和績效提升。

  第四條路徑:產學研用融合提升集群協同。

  產學研協同創新是充分調動國家創新生態體系內部各個創新主體積極性、高效利用國內外創新資源以最大化創新效率的必由之路。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擁有豐富的科研人才、積累了豐富的創新資源,也擁有大規模的創新平台,但是在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科研與市場結合方面還存在明顯短板,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實際貢獻率仍然滯後於發達國家,產學研協同效率亟須提高。以科技型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規模偏小,合作層次有待提高。國有企業在產學研用融合提升方面的探索,將會大大促進新型國家創新生態建設,進而加速國有企業集群式創新崛起。

  以中國中車為例,中車的創新發展是中國高鐵產業崛起的縮影。中車響應國家中長期鐵路發展規劃戰略,以產學研用融合的集群式協同創新推動自主創新、開放式創新,正在從自主走向全產業鏈和全球化整合。圍繞軌道交通製造業核心技術突破和重大項目研發,中車構建了“開放、協同、一體化、全球布局”的科技創新體系,整合國內外4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70多家產業鏈單位、60多個國家級技術平台、多家國家級企業技術創新中心以及15家海外研發中心,形成集群協同的優勢,不但成功研製出以“復興號”動車組為代表的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全系列譜系化產品系列,將中國軌道交通製造業推進至全面標準化、自主化階段,也聯合科技部、青島市共建中國首個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在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方面正在穩步邁向國際化、專業化的新階段。

  中國中車和軌道交通領域的產學研用集群協同創新之路,對進一步組建國家級產業協同聯盟,推動以國有企業為引領、民營企業全面參與的開放協同創新平台,也有重要啟發,將有助於實現中國在芯片製造、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等戰略領域的快速崛起和持續創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