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年輕人熱衷超前消費 “救命稻草”還是“經濟鴉片”
http://www.CRNTT.com   2019-02-25 08:43:44


 
  甜蜜背後暗流湧動

  不具備還款能力就會帶來一定風險。3年時間裡,甘肅小夥王琪從一個雄心勃勃的創業青年變成了被超前消費“捆綁”的人,一度還因7張逾期信用卡想到自殺。

  “每天一睜眼就有20多萬元的債務。”王琪告訴記者,2013年,讀大二的他在朋友的建議下,辦理了一張額度3000元的信用卡。從基本花銷到投資生意,慢慢地,超前消費成為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等到大學畢業,他已經擁有3張信用卡。

  一開始,靠打時間差,信用卡成了王琪的理財工具,他也鑽研出一些提高征信額度的小竅門,“每一張卡留20%保底,增加使用頻次,刷一些虛擬的境外消費。”

  但有些風險是未知的,2016年底,王琪創業失敗。為了回本,他又陸續辦了4張信用卡,通過套現,進行投資。

  然而,王琪的自信並沒有帶來好運。信用卡資金鏈一度出現斷裂,滯納金、利息、超限費以及信用記錄上的不良標記,讓王琪的生活徹底“亂套”。最困難的時候,他一天打5份工,直到凌晨兩三點都睡不著。

  “信用卡借此還彼確實有機可乘,但大概只有10%的人會在這樣的風險投資中獲利。”一位從業3年的金融中介說,每個月,他會經手大約300單的貸款業務,其中70%的客戶年齡在25歲至40歲之間。

  而此時,為了滿足年輕人迅速增長的消費欲望以及超前消費的火熱市場,一些魚目混珠的借貸產品開始出現在市面上,並借助各種各樣的營銷方式,滲透進年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信用分550,可以借4萬元,還30天免息。”某借貸平台的廣告中,一名20歲左右的男孩揮舞手機向身邊的朋友炫耀。“哇,我信用分600,能借10萬元呢!”另外一個年輕女孩子看到自己的借款額度興奮地跳了起來,並邀請同行的朋友一起試試。

  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裡,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就在某互聯網社交平台上刷出8種不同借貸平台的廣告,最多時,每8條視頻裡就有1條是借貸廣告。如果在這些內容上稍作停留,系統會更積極地推薦類似內容。

  通過觀察,記者也留意到,這些廣告有的甚至有多達1萬的點贊量,但普遍存活期很短,往往幾天的時間就會從平台上消失,轉而被新的內容替代。但它們的宣傳口號,全都大同小異,普遍聲稱只需身份證和手機號即可提交貸款申請,最高貸款20萬元,有的還可提供最長30天免息,甚至1分鐘就能完成申請,最快3分鐘到賬。

  每一個“甜點”背後可能是欲望的深淵

  既有超前消費的諸多訴求,又有保障超前消費的金融平台,還有一點即達的推廣渠道。從表面看,當下社會似乎打造了一個擁有強勁動能的消費市場,而超前消費也為年輕人謀取了發展“紅利”。

  可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在我國由生產型社會到消費型社會的轉變之中,年輕人的超前消費多少有些“畸形”,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需要社會給予更多關注。

  “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因其擴大流量、獲取用戶的需求,往往會進行強營銷,高頻率、高密度宣傳。”北京大成(深圳)律師事務所律師陳翠指出,根據目前階段正在進行的網貸平台核查整頓,網貸平台的宣傳至少不應對未來效果、收益或者與其相關的情況作出保證性承諾,誇大或者片面宣傳投資理財產品,或是引用不真實、不準確或未經核實的數據和資料,“最快到賬”“低息”等字眼涉嫌違規。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教師、執業律師葉竹盛則將金融公司借助互聯網平台高頻推送借貸平台的行為,比作誘使年輕人沾染提前消費的“經濟鴉片”。

  他表示,根據“信息瀑布效應”同類信息轟炸的結果,會導致受眾非理性地接受這個信息,作出非理性的決定。“法律並無明確禁止,但從社會責任上講,片面鼓動沒有償債能力的年輕人借貸,是存在商業倫理問題的。”

  但在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劉曉程看來,超前消費本身只是一種消費形式,並非僅僅受到廣告、公關、傳媒的影響,反而和社會的物質層、制度層、觀念層息息相關。“一些消費陷阱的出現,正是物質層沒有合適的消費產品,制度層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管,而個人又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做出能力以外的盲目追逐行為,再加上外部環境鼓吹‘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一切’的錯誤觀念綜合影響所致。”

  他強調,青年群體正處於人生相對不穩定階段,如果一些商家追逐挖掘“人性之欲”,通過心理學工具不斷喚醒“人性之惡”,激發消費欲望,就會誘導公眾形成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費觀念,並最終導致一些青年人陷入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的追逐,導致諸如“套路貸”問題出現,傷害個人信譽,造成家庭關係破裂,使個人的學業、成長受到影響。

  至於如何規避這些風險,劉曉程認為,社會應該給青年群體創造更多消費升級的條件,並通過教育、告知的方式,講清楚超前消費的類型、邊界、以及過度消費可能產生的後果,讓大家能夠在滿足生存、服務發展和合理享受之間找到個人消費體驗上的一種理性平衡。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每一個恩惠背後,可能是欲望的深淵。”葉竹盛同樣提醒年輕人注意,超前消費表面溫情的背後,“一定是赤裸裸的資本邏輯,年輕人在消費時一定要學會控制風險,量入為出。”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張奪 王豪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