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正確認識經濟發展新情況新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9-02-19 08:08:17


 
  把握好供給和需求的關係。近年來,中國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取得了積極顯著的成效。當前,存在這樣的觀點,認為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企業的壓力也很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不是要緩一緩了。對這種觀點,我們要正確看待。供給和需求是對立統一的,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在供需矛盾中,矛盾的重點是供給側。這幾年來,在全球經濟復甦乏力的情況下,我們能夠始終平穩保持6.5%以上的經濟增長,一個關鍵就是因為堅決實施了以“三去一降一補”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不搞這些改革,不觸動供給側,不提高創新能力,不化解金融債務等領域的泡沫風險,不下決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而是簡單地刺激需求,“水多加面、面多加水”,那麼今天的經濟會是什麼局面,我們還會有這樣的信心和底氣參與全球競爭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需要一個過程。在某種程度上說,企業感覺到壓力,正是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同時也要看到,供給和需求對立統一,不能割裂。凱恩斯主義單純強調刺激需求,而不觸動生產關係,容易導致大水漫灌;供給學派過度強調改善供給,而忽視培育需求,容易導致供求失衡,放大波動。我們在搞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也要搞好需求管理。因為如果整體需求不足、經濟失速,那麼即使是新興、優質的企業也會受到影響。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需求潛力正在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這是一個在動態中不斷達成新平衡的良性發展過程。

  把握好短期和長期的關係。古人說,“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當前,中國外部發展環境形勢發生了較大變化,外部需求緊縮,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客觀上對某些產業也有緊縮效應。面對這種情況,是堅持高質量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實實在在實現可持續增長?還是為了保護短期的利益,給長期增長積累風險?我們應該樹立長遠和全局視角,把著眼長遠作為根本,不能因為緩解短期矛盾而損害長期增長的基礎,只要有利於實現長期高質量發展的措施,哪怕短期增長速度放慢一點,也要堅定不移地推動,不能為了短期過得舒服一些,增長數據漂亮一點,而讓長期增長付出巨大代價。這方面,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都是有嚴重教訓的。西方國家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經濟危機的苗頭,但就是因為沒有下決心解決結構性問題,而是通過信貸擴張、債務擴張等途徑,緩解暫時的壓力,雖然短期內增長得到了持續,但積累的矛盾最終誘發了國際金融危機。所以,要把有利於長期經濟增長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在首位。同時也要看到,經濟增速也不能過低,若持續明顯低於潛在增速,對改善經濟增長質量也不利,也會產生另一類風險。對中國來說,只要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就有條件和空間解決結構性矛盾。解決問題必須緊緊扭住主要矛盾,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中央部署的三大攻堅戰,就充分體現了長短結合的思路。三大攻堅戰的完成,必將為中國經濟增長輕裝上陣開辟新的前景。對企業來說,也應該順應這一變化,利用這個機會,苦練內功而不埋怨洩氣,度過寒冬,積極迎接新的春天。

  落實三大政策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升級,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

  文章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中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結構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這個判斷符合當前中國實際情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繼續作為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主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時,提出了“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去幾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圍繞“三去一降一補”展開。至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低端無效產能有所削減,房地產庫存明顯化解,宏觀杠杆率逐步趨穩,企業經營成本有所下降,補短板取得積極進展。

  新形勢下需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中國供需失衡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在供給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還沒有完成。而且,隨著外部環境趨緊和經濟運行穩中有變,市場微觀活力不足、供給體系質量偏低、體制機制約束等問題凸顯,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市場微觀主體創新活力不足,供給質量提升較慢。需要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更加強調公平競爭,促進正向激勵和優勝劣汰,發展更多優質企業,把市場微觀主體的活力釋放出來。其次,傳統優勢正在逐漸弱化,新的競爭優勢尚未有效形成,產業鏈安全面臨挑戰。美國單方面挑起的貿易摩擦,使得中國仍處於價值鏈中低端和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問題進一步暴露,供應鏈、價值鏈、產業鏈安全受到威脅,迫切需要加快優化提升,培育和發展新的產業集群,不斷推動產業升級,形成發展新動能。再次,要素流通尚存障礙,國內外統一市場建設仍有巨大空間。需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此外,“三去一降一補”成果也需要鞏固,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力度。因此,中央強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這八字方針,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管總的要求,必須全面認真貫徹落實。

  2019年,我們要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重點實施好宏觀政策、結構性政策、社會政策,努力實現整體優化效果的最大值。宏觀政策要強化逆周期調整,穩定總需求增長。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解決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努力破解“寬貨幣、緊信用”的困局。結構性政策主要是強化體制機制改革,增強發展動力。堅持向改革要動力,深化國資國企、財稅金融、土地、市場准入、社會管理等領域改革。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推進產業政策由差異性、選擇性向普惠性、功能性轉換,創造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實施就業優先政策,著力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加快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確保守住群眾基本生活底線。及時解決人民群眾的痛點、難點、熱點問題,不斷完善社會治理,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