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解放科研人員:自主權落地有多難?
http://www.CRNTT.com   2019-02-18 14:45:16


 
  江蘇省環科院副院長陸嘉昂坦言,“大文件”碰上實際問題,操作性還不能盡如人意。拿結餘資金來說,江蘇省出台的“科技改革30條”明確說“不再回收”,實際情況是事業單位性質的省屬科研院所,承擔的省級科研項目納入國庫支付管理,兩級管理部門之間缺乏協調,結果項目合同尚未到期,科研經費即被收回,“用於後續科研活動”就根本指不上了。

  帽子還是“指揮棒”

  “我還是得給他找頂帽子。”某科技項目首席科學家告訴半月談記者,他手下有一位非常優秀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為了目前這個項目放棄了出國的機會,貢獻突出但待遇方面處處吃虧。

  以“帽”取人之風,不能揮之即去,分配制度、評價制度的根本性改革仍在路上。“解決這個問題很難立竿見影。”南京大學一位副教授認為,目前高校科研評價體系短視功利之風依然彌漫,不少高校依然偏愛以“帽子”定人才,只因便於考核,“一抓就靈”。

  華東交通大學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一位副教授說,都知道理工科需要做產學研對接的工作,但學校對老師的考核仍然“輕重有別”。“我有個項目完成技術轉移給學校掙了300萬元,同時拿了一個經費30多萬元的國家青年基金,學校獎勵哪個?後者。”

  浙江大學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黨總支書記張麗娜也說,浙大的老師雖然對科研成果轉化熱情很高,但許多老師來咨詢她時最關心的還是搞轉化“有沒有用”——能不能算入工作量、納入考核?她認為,國家鼓勵以不同崗位分別安排不同類型人才,不以一把尺子衡量高校教師能力,是時候落到實處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