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出生人口減少 低生育率將成最大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9-01-22 14:07:38


  中評社北京1月22日電/在2019年1月10日召開的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針對外界關於2018年全國出生人口可能會減少200多萬的傳言,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曾表示,影響生育問題的因素比較多也比較複雜,包括育齡婦女規模,結婚年齡,生育年齡,以及經濟社會因素等等,國家衛健委一直在持續監測,具體數據有關部門近期將會公布。

  如今,上述傳言被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官方數據所證實。1月21日,國家統計局在介紹2018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時指出,2018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3953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30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4‰;死亡人口993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81‰。其中,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17.9%。

  值得一提的,相比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1723萬出生人口的數據,2018年全國出生人口比前一年恰好減少了200萬,下降幅度超過10%。而從1978年至今,中國人口出生率更是創下40年新低。

  “這一數據與官方當初的預測相差非常大,如此看來,當前出生人口下降的趨勢可以說觸目驚心。”全球化智庫(CCG)特邀高級研究員、“人口與未來”網站聯合創始人黃文政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2018年1523萬的出生人口,比實施兩孩政策的最低預計少了559.4萬,甚至比不實施兩孩政策的預期數據還要少201.8萬。

  2016年,原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主編的《實施全面兩孩政策人口變動測算研究》,曾對2017-2021年全國出生人口數進行過預測(上圖)。對比預計數據可以看出,2017年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國家衛計委的最低預測2023.2萬少了300.2萬;2018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比最低預測2082.4萬少了559.4萬。“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三年多來,中國出生人口均未超過1800萬,均大大低於原國家衛計委當初的最低預計。

  界面新聞注意到,1523萬的出生人口數據,印證了國家衛生健康委直屬單位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匡時之前“2018年出生人口規模在1500萬和1600萬之間”的預測。

  “中國出生人口下降趨勢總體是平穩的,之前有人稱出生人口跌落1500萬,這個基本不靠譜。”黃匡時對界面新聞表示,無論是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的預測,還是聯合國人口司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以及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中國人口展望等,都預計未來中國出生人口的長期趨勢是呈現下降趨勢。所以,未來中國出生人口下降已在預料之中。

  實際早在國家統計局公布上述新生兒數據之前,已有多位人口學者通過各地公布的數據預測,“2018年中國的出生人口將比前一年進一步減少,甚至有可能跌破1500萬”。

  最具代表性的是,自“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曾被冠以“中國最愛生孩子省份”的山東省,生育意願正在大幅下降,其中二孩數量下降尤為明顯。以青島市為例,據青島市政府發布的數據顯示,預計2018年青島戶籍人口出生9萬人左右,比上一年戶籍人口出生的11.57萬下降22.2%。2018年1-11月份,青島全市戶籍出生81112人,同比減少21737人,降幅達21.1%。其中一孩出生減少8.8%;二孩出生減少29.0%。

  此外,山東煙台、聊城、淄博等常住人口超過500萬的大城市,2018年新生兒數量均有所下降。據聊城市衛計委的數據,從2018年1月起截至11月份,聊城市上報出生64753人,同比減少23179人,減幅為26.36%,出生人口數量較2016、2017兩年呈現下降趨勢。另據淄博市衛健委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1-12月份,淄博共出生4.13萬人,同比減少1.52萬人,下降幅度達26.9%。

  黃文政表示,從山東各地的出生人口數據便可見一斑,出生人口大幅下降的趨勢是很明確的。“由於山東對生育的限制比較嚴厲,而人們的生育意願相對比較強,因而在放開二孩政策之後會出現明顯的反彈趨勢。而相對應的是,隨著補償性生育基本消化掉,在反彈達到峰值之後,出生人口下降的趨勢也是最為明顯的,這也是2018年出生人口出現明顯下降的主要原因。”

  對於出生人口減少的原因,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的副教授陶濤近日在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則表示,出生人口的規模受到育齡婦女的規模的影響,中國15—49歲育齡婦女的規模2011年達到頂峰,之後一直是下降狀態,相應的出生人口也進入下行通道。從2000年以來,每年出生人口大概是1500—1800萬之間波動,最近受到政策調整的因素,還有龍年、羊年等生肖選擇的影響,波動也是在加大的。

  除了育齡婦女規模的影響外,育齡婦女的年齡結構也是影響出生人口的原因之一。“我們可以看到,整個育齡婦女的平均年齡是在提升的,2015年數據顯示,在所有育齡婦女當中,有一半以上都在40歲以上,這也是一個影響因素。包括結婚的情況,2017年全國結婚人數大概是1063萬,同比下降7%。還有一個因素是婚育的推遲,近三年以來,平均的初育年齡和平均生育二孩的年齡都往後推了一歲,這些也會對出生人口規模、生育水平是會產生影響的。”陶濤表示,2000年以來出生人口規模大概是在1500—1800萬之間波動,可能2018的出生人口也需要在更長時期裡客觀看待。

  對於2019年的出生人口情況,專家之間的觀點存在一定分歧。據黃文政預測,未來中國出生人口的下降趨勢不會改變,但下降的幅度將會有所放緩,預計2019年出生人口要比2018年下降100萬左右。他直言,低生育率危機將是未來幾十年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

  而黃匡時則表示,2019年出生人口將比2018年略多,預計出生人口在1500萬到1700萬之間。這也意味著“十三五”時期平均出生人口預計在1600萬之上。也就是說,整個“十三五”時期的出生人口呈現“前兩年高,後三年平穩”的格局。

  人口增長率的逐漸下滑,是否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會提前消失?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發布會上對此表示,“近期大家非常關注人口數據,有一些研究文章認為人口會出現所謂的負增長。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已經很清晰地表明,2018年中國不僅人口在正增長,出生人口數量也是比較大的,1523萬人,這個數據還是很可觀的。”

  寧吉喆認為,人口結構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發生變化的,人口的數據不是只看一年,要長期觀察。“歷史上我們有過人口高峰,現在人口的結構變化也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不應過度解讀。前面已經講到我們的人口紅利仍然存在,勞動力資源近9億人,有一些波動,但這個規模仍然巨大,應該說支撐中國經濟中長期向好的因素沒有也不會改變。”

  不可忽視的是,隨著出生人口不斷下降,進入老齡的人口越來越多,中國老齡化趨勢正在不斷加劇。國家統計局此次公布的數據顯示,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17.9%,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人,占總人口的11.9%。

  所謂老齡人口,一般是指年齡起點在60或65歲及其以上的人口。按照聯合國的傳統標準,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新標準則指65歲老人占總人口的7%,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

  “隨著未來60後、70後、甚至80後逐步步入老齡化階段,中國老齡化趨勢將在未來幾十年中不斷加劇。”黃文政表示,儘管對於中國來說,目前的老齡化只是處於初級階段,但已經是發展中國家中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由於潛在的50-60歲的人群基數龐大,當這一群體成為主力之時,中國未來很可能逐步變成全世界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

  黃文政分析,相比人口結構,人口規模的衰減對經濟的影響更為明顯。“結構惡化對經濟的影響最多百分之幾十,但是人口衰減的影響可能是十幾倍、幾十倍,而且衰減看不到底。如果這種趨勢不能逆轉,中國的發展將被釜底抽薪。”

  對此,多位專家呼籲出台鼓勵生育的政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黃文政表示,當下最重要的就是趕緊放開生育,切切實實開始鼓勵生育。他認為,國家還應及時完善與生育政策相關的配套政策,減輕老百姓的養育負擔,讓大家願意去養育孩子,才是正途,鼓勵措施可以包括按孩子數量抵稅或直接補貼等等。

  (來源:界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