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第二屆兩岸青年交流與融合發展研討會舉行
http://www.CRNTT.com   2018-12-10 00:18:45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孫亞夫主任致辭(主辦方提供)
 

  在大會的專題演講環節,北京聯合大學朱松嶺教授提到,台灣民意的內核沒有改變,就是“求發展、要尊嚴”,變的只是因應不同時勢,或在特定政黨操弄的下民意表現形態。台灣青年通過選舉這種特殊方式領會兩岸因素在台灣社會中的特殊作用,並進一步理解兩岸共同體和台灣共同體的關係。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潘兆民教授認為,當前兩岸當局正在進行“好感度”和“疏離感”的競爭,兩岸接觸是影響台灣青年認同的重要因素。他指出,台灣青年面對一系列惠台措施及各種誘因方案,已然改變了兩岸態度,產生了有利於兩岸融合發展的正面態度因素。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曾潤梅分析了台灣青年世代民意走勢和新變化,認為當前台灣青年出現了“統升獨降”的新趨勢,他們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更趨務實理性。大陸大力推進的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為台灣年輕世代提供了機會,促使其世代反思島內經濟生態,這些民意新變化也進一步影響了島內政局和兩岸關係。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郭添財以“台灣教育力”為主題,論證了台灣經過二十餘年的教改,實現教育快速擴張的同時,也導致質量失衡、資源稀釋等問題,再加上少子化的影響,必須要重視證據本位的教育政策評估準則,轉型創新教育政策,才能力保台灣在人才競爭中勝出。台灣佛光大學人文學院謝大寧教授在發言中說道,“去中國化”和“再日本化”是台灣認同問題的一體兩面,“台獨”份子的“去中國化”,不只是“反中國”而已,而是有著一種雖隱晦但也清晰的走向。國際關係學院台灣研究中心於強主任運用大數據分析手段,再現選前韓國瑜與陳其邁的網絡聲量對比情況,深入解讀了“韓國瑜現象”,引發與會者的強烈反響。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台灣政治大學、台灣東海大學、廈門大學等兩岸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者在分組討論中,就兩岸青年交流與融合等問題作了深入討論。此次會議召集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青年研究中心主任張寶蓉教授從群際接觸理論視角,就陸生與台灣青年學生的接觸現狀問題進行了探討,指出兩岸關係局勢的複雜性與兩岸青年交流的豐富性和動態性,決定著兩岸青年群際接觸的多樣性,兩岸青年群際接觸已經從交流初始的想象建構型接觸,進入到交流合作型為主,想象建構型接觸和融合發展型接觸為輔的階段。呼籲兩岸以一種更加開放和積極的態度看待青年學生交流,為他們提供更加寬廣的接觸空間和平台。

  本次學術研討會匯集了各界學者的真知灼見,與會者從各個方面深入討論了促進兩岸青年深度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青年融合發展的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發展邁上新台階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